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内容
这些陌生的护工,是生命最后的“陪伴者”
发布日期:2020-04-16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怕的就是孤独与寂寞。

    科技再发达,人与人的交流仍是不可或缺

    在医院的病区里走上一圈,病房里,被“贴上”临终关怀标签的老人几乎都是一个样子:枯瘦,躺在病床上,身体缩在白色的被子里。他们有的孤苦了大半辈子,一生平淡无奇;有的肚子里装满了风雨、故事。此刻,对于医生、护士以及护工而言,能为老人们做的,不过就是减轻他们的痛苦,帮助他们平和地面对死亡。

这些护工,是老人们最后的体己人。

    离别,那么远,又这么近。“不管科技再怎么发达,人工智能再怎么前沿,这种生命晚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终究难以被取代。”仁慈医院副院长张君奕说,而这些护工,可以说就是这些患者最后的体己人。

    有时候,一句话,或帮着翻下身,就是暖心之举

    中午11点30分,给病房里的两位老人喂完饭,洗漱完毕,杨玉珍坐到了窗前,太阳晒在身上,这是她一天里难得能安心休息一会儿的时间。

    杨玉珍老家在淮安,30多岁的时候,她就做起了护工。一晃,今年已经52岁了。十几年里,她看到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也由此,更能把躺在床上的老人们当作自己的家人,连一个翻身,都生怕弄疼了老人。

    病床上的是一位癌症晚期病人,午休前,杨玉珍要给婆婆喂点水。她先帮婆婆侧翻,用一个枕头垫住,然后用勺子舀了两勺水,慢慢喂了进去,整个过程,都特别小心翼翼。“婆婆,你放心啊,慢慢会好的啊。”语言上的宽慰,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幅场景,就如女儿照顾病床上的母亲般,温馨得很。

    杨玉珍是个性情中人,这么多年来,她看到家属伤心也会跟着一起哭,看到老人出院也会跟着一起高兴。当然,还有老人去世的时候,她也帮着穿过寿衣。

    杨玉珍所在的机构,护工一般两班倒,即使在半夜,他们也要保持一两个小时就帮病人翻身的频率,或者是别的方面的护理需求。可以说,在老人最后的时光,他们比家属陪伴的时间还要多。“有的是几天,有的会几个月,很多时候,老人真走了,心里不好受的。”杨玉珍说。

    疫情之下,他们是老人和家属共同的“希望”

    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候,因为疫情,今年全市各养老机构实行封闭式管理,仁慈医院也是一样。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启动以来,考虑到老年患者居多,医院就启动了封闭管理模式,家属如无必要,不建议来院,饭菜只能送到电梯口。于是,护理员成了老人们这个春节最体己的人。

    余荣珍做这个工作已经好多年了,2020年的春节,她没有回河南老家,孩子们也没有来常州,每天医院住处两点一线。“今年,老人对我们更依赖了。”因为封闭管理,子女无法探望,护理员成了老人和子女间的桥梁,“因为长时间见不到子女,有的老人难免发脾气,所以我们就多跟老人聊聊天,安慰他们,告诉他们等疫情过去了子女就能来了。”还有,帮着老人和家属视频通话,“每次视频完,老人就高兴得跟个孩子一样,我们看着也开心。”

    除了安抚老人情绪,病区内的消毒工作,也丝毫马虎不得。“我们每天上岗前,都要先量一下体温,对病房和公共区域消毒的频率也提高了。”余荣珍说,院里住的大多数都是老人,抵抗力本身就弱,他们作为护理员,更应该守好岗。

    黄幼文 吴燕翎 文 朱臻 摄

    来源:常州晚报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