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大多数、不落极少数”走上小康路系列报道·勤新村篇
一个村大小企业有130多家
东西走向的漕上路,疏朗大气,两侧月季花开得正艳。这是常州经开区的交通新主轴。沿路的遥观镇勤新村,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去年工业产值达72亿元,村级收入581万元,列遥观镇首位。
“高质量建设全面小康,要体现在‘强富美高’各个环节上,不让一家一户掉队。”勤新村党总支书记周建明说,村里积极响应镇党委、政府打造“工业明星镇”的部署,在积极克服疫情影响的同时,持续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让每一位村民有活干、有钱赚,让家家户户的生活都有奔头。
一
勤新村目前有大小企业130多家,村南角数千平方米的工业园区里,机械轰鸣、人车忙碌。
企业车间。
“以前是看天吃饭,也没啥企业,村干部工资都发不出。”今年75岁的徐国文,1997年在村里当会计。他记得,2001年勤建、华庄、马池沟三个行政村合并时,村级年收入仅20多万元,而当时村里欠的电费就有20万元。
2004年,勤新村抓住中天钢铁项目扩建机遇,建起了工业园,承接因中天钢铁项目扩建而拆迁的企业,同时引进一批精密钢管、灯具照明、机械、地板等企业。由于在人才、技术上受到附近央企、国企的辐射,落户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常州圣瑞特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晓波说,中车戚墅堰所就在1.5公里外,目前中车的订单占到公司80%左右,比如地铁齿轮箱的打磨、焊表部的喷涂等。全村不少企业都与中车有合作,从零部件打磨到加工生产,产业链供应端逐步成熟。
如果说工业园的建设为勤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近年来的资源整合、腾笼换鸟,则让勤新村实现了“二次创业”和提档升级。通过盘活闲置资产,该村先后让30多家“休眠”企业复苏,每年可新增销售超过5亿元。
村里最大的企业迪欧姆股份有限公司,就是2014年收购重组一家难以为继的钢管制造企业而来。公司从人员稳定着手,实施一系列管理变革、市场拓展、产品升级措施,扩建了1.1万平方米厂房,增加5条生产线,主要配套汽车行业及气弹簧行业。近年来,迪欧姆主持起草修订了5项行业国家标准,并成立中高端焊管研发产业基地,产品成功替代进口,加快打造汽车零部件中的高端品牌。
二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奔小康的坚实依托。随着勤新村工业经济的发展壮大,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致富机会大大增加。
“2000年创业时,员工就3个人,老婆、徒弟和我。”商祺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宋健告诉记者,遥观的企业多,相互间的信息沟通与协作也多。他这些年始终绷紧技术创新这根弦,逐渐从模具加工、箱包五金件生产,转型到园林机械、非标设备的研发生产,开发和储备了一批优质客户。目前员工近30人,一半来自勤新村,数控、机加工、焊接等技术工的年薪9万元起步。
迪欧姆公司现有240多名职工,不少是本村人。最初公司仅有3位高层持有股份,现在持股人数增加到了40多。通过股权激励机制,有效增加了员工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焊线车间生产骨干王志永曾由于经济原因打算放弃入股机会,公司负责人以个人名义借部分资金让他入股。该公司的理念是:发展离不开员工,红利要和他们分享。
在勤新村,村民只要有劳动意愿,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村民杨冬英说,她丈夫张宏伟2011年因车祸致高度残疾,当时儿子才16岁,她靠养殖挑起家庭重担,生活比较困难。村委给予很大的照顾和帮助,不仅为她丈夫办理了大病救助,每年发给困难补助,还将她照顾丈夫的举动进行宣传。2016年拆迁安置,一家人办理了社会保障,养殖场房屋改装出租,增加了收入,儿子进入企业工作。生活条件改善了,心情自然好,丈夫目前已恢复部分功能,能认识熟人。全家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发展经济是服务百姓的前提。近年来,勤新村在民生保障和基础设施上实现“十个全覆盖”,还建成了综合服务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劳动保障、妇幼保健、工商管理、保险、用电、有线电视、自来水、天然气等“一站解决”,戏迷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卡拉OK厅、塑胶羽毛球场、塑胶篮球场一应俱全。针对村里住着的4000多名外来人员需求,村里吸引民间资本,创办了一所能够容纳300多名孩子的幼儿园,为远离镇区的新市民解除了后顾之忧。
三
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两翼齐飞,才能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飞得高远。”周建明说,乡风文明也是生产力,勤新村已经插上经济这只翅膀,还要插上文明的翅膀,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移风易俗、健全法治建设。
遥观是以“扯天灯”和“挂鹞灯”闻名的风筝之乡,勤新村作为风筝文化特色村,打造了鹞江南风筝文化展示馆,成立风筝协会,邀请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许兴南担任名誉会长,教村民制作风筝技艺。每年,村里有100多位村民在风筝节上显露身手。健身广场旁,竖起了以“幸福生活,筝筝日上”为主题的“善行义举榜”,24孝文化墙展现了闻雷泣墓、亲尝汤药等孝亲故事。依托风筝特色文化,去年勤新村启动了“小风筝串起大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项目。
勤新村为村民提供红白喜事宴请场所,既方便村民,又移风易俗。
2015年,勤新村设立勤俭园,成立红白理事会,倡导文明、健康的婚丧新风。村里的杜、张、王、许四姓,都在此亮出了家风家训。为反对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陋习,村里规定办宴席每桌不得超过1500元。勤俭园适当收取场地费,这部分收益以扶贫帮困的形式返回给村民。“去年5月3日,女儿的婚宴就办在勤俭园。”村民潘兰告诉记者,当时宴请了12桌,每桌比酒店省了600多元,还省了包车的费用,特别实惠,大家都很满意。
勤新村常住居民有800多户2800多人,每年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近700件。作为百姓议事堂的2.0版本,去年11月,勤新村和遥观镇司法所联合打造“初心茶社”。村民来这里商民生、议民事、处理矛盾纠纷,党员常在这里集中学习。“一张笑脸相迎,一杯清茶解渴,一腔热情办事。”村民刘焕林说,他与另一位村民因自留地附属物的所有权问题,一度闹得不愉快。去年底,问题在“初心茶社”得到圆满解决。从那以后,他有事没事总爱上茶社坐坐。
“初心茶社”为民服务。
以“百姓议事”为治村纽带,如今勤新村道路畅通整洁,两边覆绿到位,村民房前屋后和一些池塘因地制宜建成了景观带、景观湖。
该村先后创成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健康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江苏省和谐社区示范村、常州市廉政文化示范点。 马浩剑 薛飞 沈澎澎
来源:常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