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大多数、不落极少数”走上小康路系列报道·安基村篇
“城边村”探索发展“夜市村”
“这里原来是我家的房子,现在已经大变样了,这边是灯具文化创意区,那边是文化中心……”今年62岁的蔡建平,是我市钟楼区邹区镇安基村的村民,去年年底他带着88岁的老母亲搬进了三层楼的新房。除了自己居住,蔡建平还出租了一层,增加点收入,他说:“现在租金大概5万多块一年,翻倍了。”
安基村原本是集体收入少、村民人均收入低的经济薄弱村。近年来,这个村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打造美丽乡村,让村级集体经济更加“硬核”,农民“钱袋子”更鼓。全村2011年的人均收入是1.8万元,2019年达到2.8万元。如今,该村冲刺“全域美丽”,一幅“花市灯如昼,运河水潺潺,游人密如织”的时光卷轴正在缓缓展开。
一
蔡建平日前告诉记者,原先村民的房子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数破旧了。村民出行也不方便,“没有桥,没有像样的路,进出村子弯弯绕绕,生活很不方便”。
2018年9月,安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正式启动。那时,村民们对美丽乡村的概念还很模糊,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偏远的小村庄,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常州市第二批美丽乡村示范点,安基村定位于“乡村+旅游”模式,围绕“城市郊野、运河慢村”基调,打造“特色鲜明、水田交融、果蔬满园、村富人淳”的特色田园乡村,造就“景美、水美、灯美、人美”的都市近郊“后花园”。如今,走进安基,147栋新型乡村别墅拔地而建,16条新建乡村道路、11座特色石桥将水网、路网蜿蜒贯通,造就江南水村的独特韵味。
村第一书记蒋伟飞说,作为昔日的经济薄弱村,如何实现集体收益增量、幸福指数增倍,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是安基村建设的核心问题。
为此,安基村融合邹区“灯”文化和安基民俗文化特色,精心包装了19个环艺景观打卡点,建设“运河一号”文创街区,投资3000万元建设运河生态发光廊道,打造“灯街夜市”一条街,全方位打造以“夜经济”为亮点的特色乡村景观。“细化到村民收益方面,比如村委统一租用了村民的房子,打造成‘安基大食堂’,并邀请专业公司运营,每户村民每年至少可得到32000元租金。”蒋伟飞说。
二
华灯闪烁,七彩流光。5月27日晚,安基村首场龙虾啤酒节开街,并举行了首场夜间灯光预演。运河水韵、自然风光、农田村景与灯光盛宴在此交织,美轮美奂。城乡融合的安基村,因新“夜”态展现美丽乡村魅力。
“迎着夜晚清凉的风,在运河边吃着龙虾,时间好像慢了下来,也驱散了一天的紧张疲惫。”市民杨女士一边招待外来朋友,一边开心地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后,安基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多了致富门路。
时下,各地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但大都是“昼间经济”,晚间的乡村万籁俱寂,也使得大量的投入回报极低,难以为继。如何让安基美丽乡村夜晚亮起来,并成为乡村新的经济增长点?邹区镇党委副书记、安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组组长陆伟说,安基村通过灯光秀来集聚人气,并且有计划、针对性地推出龙虾啤酒节、文旅创一条街等活动和夜市,来刺激消费、带动人气,打造一个离城市最近的、最美的消费夜经济的集聚地。“未来安基村将陆续开放二期、三期建设项目,夜游、夜赏、夜食、夜宿,点亮乡村夜生活。这将是有效带动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拓宽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渠道的重要手段。”陆伟说。
三
外来市民小章是钟楼开发区刚入职的一名女工,听说6月6日安基村开园有一场盛大的烟花秀,便约着同事来“看热闹”。行走在运河生态廊, 灯光随人群的走动而变换,夜色朦胧中传来运河上船行的声音。小章说,她工作的厂在北港,以后下班只需过一下星港大桥就能到安基村看夜景、享美食,好不惬意。“原先只有城区的热闹,如今安基村的开放倒是多了份选择,也更接地气。”
作为常州市乡村振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钟楼经济开发区西进等战略的交汇点,安基村北靠古运河,东邻新运河,有着常州“三江口”之称,并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今,安基村的龙头带动价值得以进一步释放。钟楼区以安基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东连童子河,南带老灯城,西至腾龙路,与北港的常州大数据产业园、常州科技街联袂呼应、串珠成链,打造了13.3平方公里的安港融合发展先导示范区,形成新的增长极。
“安基美丽乡村建设能够撬动周边地区,向生态与文化相辅相成、产业与居住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城区转型。”钟楼区委常委、钟楼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邹区镇党委书记刘志峰说,“同时借助安基美丽乡村的系列灯光‘秀’,深挖邹区灯具城百亿级市场的巨大潜力,能够加快推进电商产业园建设,打造都市会展、科技创新、产业制造、互动体验、现代商贸相结合的高能产业集群。”
刘志峰说,希望通过安港融合新规划,加快形成钟楼城乡融合新样板,补齐北港片区发展短板,突破园区升级瓶颈,真正让安港片区城乡融合新发展成为钟楼开发区西进见行见效、推动钟楼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新引擎。 王可人
来源:常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