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成荫护村落,碧水似练绕人家,金黄稻田展新颜。来到江苏省武进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雪堰镇新康村,一个个粉墙黛瓦的自然村点缀其间;走进新康村稻米园,沉甸甸的稻穗、绚烂的荷花让人心旷神怡,配上田边五颜六色的格桑花,好一幅秋日美景图。近年来,新康村立足自身的特色优势,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等要求,全面促进产业绿色发展、村庄颜值提升、农民增收致富,做好“大农业”文章,有效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
美丽的新康村,生态引领农业发展。
利用农田尾水生态拦截、秸秆综合利用等方式
打造生态引领农业发展的生动局面
新康村下辖29个自然村,农户1251户,总人口3646人。自2018年创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以来,该村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构建种养循环、农业清洁化生产、氮磷拦截、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打造了生态引领农业发展的生动局面。
整个新康村就像是一个湿地公园。
新康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社员陆斌说,村里把分散在349户农民手中的1600亩水稻田进行集体流转,统一入股到由村集体与农户共同参股成立的村级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入股农民除每年每亩土地保底收益800元外,在合作社盈余后还将按“60%归农户、40%归合作社”实行二次分配。
这1600亩的农田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新康村稻米园。“我们通过农田尾水生态拦截、秸秆综合利用等方式,提升稻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陆斌说。
据介绍,农田尾水生态拦截通过设置三道“屏障”,对农田尾水进行多重净化。首先在农田排水口处建设促沉池,池内填放火山石、种植水生植物,对农田排水中的泥沙等进行沉降并对氮磷进行第一道吸附拦截;将原有的土质沟渠进行生态化改造,沟渠和沟壁种植高效吸收氮磷的水生植物美人蕉等,配置格栅和透水坝,在保障农田排水的同时,对农田尾水进行第二道净化;利用农田周边的低洼地,将其改造成生态湿地塘或对河道进行生态改造建设滨水带,种植水生植物等,对地表径流以及农田尾水中的氮磷进行第三道净化。”净化后的农田尾水进行还田再利用,这就形成了生态循环。” 陆斌介绍道。
而秸秆综合利用,则完美地解决了稻田秸秆大多直接翻入土壤,造成土壤理化性状逐年退化等问题。陆斌说,水稻收获后,将秸杆打捆收集,之后将其粉碎,与猪粪、易腐垃圾等混合后进行堆肥发酵,一般21天可产生有机肥,待到来年水稻插秧时再进行还田。如今,村里的秸秆处理堆肥中心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农业废弃物=有机肥”的循环,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一年可产生有机肥七八百吨。
“此外,我们全面运用稻鸭共作以及土地休耕轮作模式,农产品绿色优质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水稻亩产达600公斤,稻鸭共作的有机稻米售价是普通稻米的3至4倍。我们还配置了水稻机械化生产设备,实现了集中育秧、田间管理、精深加工、烘干储藏的全程机械化。建成粮食处理加工中心和稻米冷藏库,加快提高稻米产业链条先进生产技术的发展,辐射周边优质品牌稻米生产,最终建成以绿色农业、创意农业、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生态环境修复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不少人来了都夸,我们‘味稻小镇’真的名不虚传。” 陆斌说。
大力实施水体生态治理
整个村就像是一个湿地公园
新康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村子里水系四通八达,河水潺潺不倦地流淌,沟、塘、渠、池星星点点,每个水体内,水生植物、生态浮床随处可见。前些年,通过清淤、清障、造桥、建造涵洞、岸坡整治等工作,新康村的水系不仅沟通起来,环境也越变越美。今年,新康村在小微水体治理方面又花了不少功夫。
目前,新康村正在进行前贯庄和后贯庄河塘的清理。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前贯庄和后贯庄河塘的清理。这两个河塘,原本就位于家前屋后,多年来,老百姓习惯了在里面洗洗菜、淘淘米,可是随着生活污水直排、垃圾随意倾倒、鸡鸭粪便直接入河,这里的水开始发黑发臭,四周杂草丛生,严重影响了村民们的生活。我们对其进行了清淤、生活垃圾清理、污水接管、种植水生生物、生态驳岸建设等,还老百姓一个舒适宜居的环境。”新康村党总支书记金建新说。
围绕着打造宜居村庄,新康村首先做的就是实施水体生态治理。除了河道和小微水体治理,还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把污水管道接入城镇污水管网,实行污水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在部分自然村试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将生活污水和农业尾水经设施处理后,再通过层层湿地植物的拦截,实现农田污染的近零排放,现在整个村就像是一个湿地公园。
钱袋变鼓了、生活丰富了、环境变美了
“作为一个新康人,我由衷感到自豪”
近日,新康村村民钱晓林种植的早稻已经开始收割。对种了30年田的他来说,这几年,感觉种田越来越轻松。看着收割机在田间忙碌,他感慨道, “以前农忙是一忙忙一月,现在只需要几天。”
近日,新康村内的早稻已经开始收割。
钱晓林回忆道,早些年插秧的时候,一个人最快每天能插一亩地,收割的时候,一个人最快每天也只有一亩地,但一台插秧机一天能插秧60亩,收割机一天100亩。“以前从早到晚埋在田里的日子终于一去不复返,现在只需要操作操作机器就行。”
除了负担减轻了,这些年来,钱晓林也见证了种出的水稻越来越品质化和绿色化。“都在提倡减少化肥使用,我们村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钱晓林指着田里留下的秸秆说,“我们会把这些秸秆都打包好,再送到秸秆处理堆肥中心制作成有机肥,等到来年4月再进行还田。”据悉,水稻品质提高后,钱晓林每亩水稻田的收入提高了500元。
对钱晓林来说,原先直接从河里打水、尾水直排入河的景象还历历在目,如今,三重拦截技术让农田里的氮磷“无处遁形”,家乡的环境正变得越来越美丽。村里在保留原有的江南水乡建筑基础上,打造了特色文化墙,用书画表达通俗易懂的农耕文化、山水文化、礼仪文化;老百姓的家前屋后都种上了瓜果蔬菜、花卉;道路两旁,栽种了木槿、海棠等多种绿植,结合田间种植的紫云英,体现别具一格的乡野特色;还有农村乐园、健身广场等,村民们再也不愁没有休闲去处……
“除了钱袋变鼓了,业余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走在家乡的道路上,满眼都是绿色。作为一个新康人,我由衷感到自豪。”钱晓林说。
本版文字 董逸 图片 朱臻 通讯员 邹杰
来源:常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