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州网讯 农家民宿干净整洁,绿意盎然;一条条柏油马路,通向远方;一个个产业示范基地,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这是近几年常州美丽乡村建设所创造的一幕幕新景。11月2日上午,常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市委副秘书长张超介绍了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具体情况。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党建办主任、市委“两新”工委书记安春燕,市美丽乡村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昙云,市文广旅局副局长严旭华等领导出席了今天的新闻发布会。
2017年以来,常州市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提出了“1+8+3”乡村振兴工作框架体系,并第一时间成立市美丽乡村建设指挥部,统筹推进全市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首批市级示范项目已基本完成主体核心区建设,第二批市级示范项目建设加速推进,13个示范点举办了揭牌仪式,2个村庄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7个村庄被评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成美丽宜居乡村642个,建设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也为全市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树立了标杆、提供了经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常州“三农”工作的靓丽名片。
建设美丽乡村,产业发展是重点
重振产业活力,实现村强民富是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保持活力、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各地在美丽乡村示范建设中,将产业发展作为重点,注重培育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切实找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从整体上带动乡村的综合实力。如武进的新康村依托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科技优势,积极发展绿色稻米、农业观光产业,成功探索“种养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了“生态兴业、生态强村、生态富民”的新康之路;新北的梅林村在草地上种出了“富民梦”,全村从事草坪主导产业的农户占总农户数量的70%,亩均纯收入超万元,东南村大力发展有机稻米产业,2000亩水稻通过了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认证,“夏墅”牌大米被评为省名优产品,实现了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乡村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新主体层出不穷、竞相发展,数字乡村崭露头角。2019年全市美丽乡村的村均总收入近600万元,村均经营性收入近2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高于当地平均水平,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建设美丽乡村,乡土文化不能忘
常州在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各地都认真开展了对本地乡土文化资源的普查,建立乡土文化名录和民间文化艺人名录,系统整理乡土文化资料,并探索建立相应的传承基地,深入发掘反映村庄个性的耕读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姓氏文化、历史传说等,提炼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文化、地方餐饮、民间技艺,并有机融入村庄规划和建设。各地通过整理口述史编制《吾村吾民》系列书籍,建设乡愁馆、村史馆,来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提炼地域文化,展现美丽乡村建设的个性化特质,增加了群众对美丽乡村示范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其中,塘马村的红色文化、牛马塘的中华薯文化、礼诗圩的荷文化、陡门塘村的回汉交融文化、梅林-东南村的孔家农耕文化、查家湾村的舜山文化和安基的运河文化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性。一些村庄还结合乡村旅游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民俗节会活动,进一步弘扬了乡土传统文化。通过这些文化符号的保留和创新,能够使乡民真切体会到“根脉”,可以真正寻找到乡愁,保留了乡民的精神原乡、心灵寓所、情感归宿,促进新时代乡村社会生态和乡村文明秩序的重塑和再造。
建设美丽乡村 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带动下,乡村旅游已成为常州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产业融合、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乡村环境、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20年1-3季度,我市5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共接待242.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达3.43亿元。2020年国庆黄金周,仙姑村、庆丰村、李家园、礼诗圩、城西回民村等5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推出乡村特色民宿、亲子研学农庄、乡村自驾游基地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新产品,累计接待游客32.14万人次,实现营收3518.18万元,乡村旅游在常州旅游产业中份量不断凸显。
11月6日,我市还将召开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大会,总结工作,表彰先进,发布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操作标准,进一步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建设,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全面推进,加快实现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美丽的全域美丽乡村蓝图。(李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