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内容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聚力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
发布日期:2020-11-27   来源:常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新时代  新思想  新使命  新征程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 聚力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

    “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到的,不仅是对劳模群体的至高肯定,更是为新时代劳模群体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崇高精神和时代特色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小巷总理”许巧珍、“中国技工”邓建军、“草根节油专家”乔森、“大国工匠”刘云清……他们在各自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凡业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伟大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拼搏前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

    新时代、新思想,赋予我们新使命、新征程。

    明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围绕常州“五大明星城”建设高质量推进各项工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需要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岗位创新中集聚磅礴力量和发挥示范效应,在推动常州“三个走在前列、一个积极探索”实践中争做最美奋斗者。

    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今年共有1689名全国劳动模范和804名全国先进工作者受到表彰,我市8位先进人物榜上有名。今天,我们采撷了他们的先进事迹,与大家一起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在创新创业中跨越,在砥砺奋进中前行,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再立新功!

    中车戚墅堰所

    刘云清:大国工匠“智造脑”

    在中车戚墅堰所,说起刘云清,同事们都会由衷地竖起大拇指:“不愧是一个杰出工匠。”

    今年3月,刘云清与团队成员为客户制订了一款“CNC多孔型数控珩磨机方案”,实现了首台销售。这款全新设计的数控珩磨机属国内首创,是刘云清劳模创新工作室在第7代珩磨机上的又一次创新。“我们团队还将研制包含并联式珩磨机在内的多款数控珩磨机,努力实现在珩磨加工领域的全覆盖。”刘云清自信地说。

    1996年中专毕业的刘云清,来到中车戚墅堰所当了一名维修工。靠潜心学习,他取得了机电一体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大专、本科学历。如今,担任中车戚墅堰所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公司智能制造事业部技术总监。

    谈到“技改”,他有说不完的故事。2012年1月,一台日本进口的加工中心电路板出现故障,维修厂家称“零配件需1个月送到”,可等待加工的订单第2天必须交货。刘云清临危受命,找到故障点,并作出大胆决定:自己改造控制电路!整个电路涉及5块线路板、300余条线路、3万多个元器件,且每条线路都进行了保密处理,改造难度非常大。经过2个多小时的攻坚克难,全新的控制电路就完成了,这让日方技术专家感到震惊,连说“不可思议”。

    从此,刘云清的技改步伐不断加快——

    2013年,一款新型龙门式全浮动数控珩磨机问世,各项性能指标远超国外同类设备,其制造成本仅为进口设备的1/4,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5年,对珩磨机实施改造,整机功率一下子提高了30%,珩磨扭矩扩大了4倍,这款HM-4500高速数控珩磨机完全满足了高强度淬火钢类工件的内孔珩磨精度要求。随着第四代数控珩磨机的研制成功,已为公司创造产值近亿元,节约成本近千万元。

    2015年,“刘云清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他把目光投向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经他之手改造的设备达600多台,与团队成员攻关了20多项重点项目,其中机器人高压清洗机就是亮点之一。仅此一项,为企业带来5000多万元订单。至今,这台机器人已清洗工件100万余件。

    近年来,刘云清举办数控设备操作、维修、管理、TPM等培训100余场,培养了20余名数控设备维修人才。2016年,“刘云清劳模创新工作室”获评“江苏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刘云清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省企业首席技师、省劳模、中国中车技能专家、首届“龙城工匠”、中国质量工匠、江苏工匠等称号。今年,刘云清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市第二人民医院

    徐南伟:精准“一把刀”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所面对的是生命,就必须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精准施策。”市第二人民医院大外科主任、骨外科主任徐南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医30多年,徐南伟把每个病人当作良师益友,竭尽所能为他们解除病痛。每天早上7点前,他会准时来到病房,看望病人,查看病历,组织病案讨论、手术……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

    1985年从苏州医学院毕业,他就立志成为一名技术过硬、服务百姓的好医生。当时,市二院的骨科技术相对薄弱,徐南伟走出医院对接北京、上海乃至外国大医院:1997年,与美国医疗中心合作,成立脊柱中心,开展全椎体切除技术,并进行改良,采用铰链式体位下“L”形切口,使手术更安全、方便;2005年,与美国枢法模公司联合创立“美国枢法模丹历常州二院脊柱外科治疗中心”,其治疗脊柱肿瘤技术跻身国内先进行列;2014年,与德国Diakonie医院联合成立中德(常州)脊柱外科临床研究中心,每年市二院都派出2-3名骨科医生赴德进修。

    脊椎肿瘤手术一直是许多骨科大夫的“禁区”。可徐南伟偏偏不信:“要想把脊椎外科发扬光大,高难度手术就一定要做精做强。”去年3月,医院收治了一位上颈椎颈1、2部位肿瘤、中枢神经严重受压的病人。这样的“生命禁区”手术,其凶险程度难以估测,他一边查阅资料,一边利用3D打印技术模拟出肿瘤与周围骨质、血管、神经关系,与团队成员反复讨论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紧急预案。手术开始,徐南伟先将肿瘤的椎管外部分与椎动脉、静脉丛成功分离,然后进入“生命禁区”,细致地将肿瘤组织和脊髓分离以达到完整切除肿瘤,手术大获成功。

    每年,他的手术量达1000多台。考验医生的,既是体力,更是脑力和技术。在骨科,他提出了“骨科拒绝懒汉”的科室精神,营造了团结向上的良好氛围和温馨的工作环境。作为国内脊柱外科领域及脊柱创伤治疗方面的专家,徐南伟已取得30多项骨科领域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自然基金、省社会发展项目等课题30余项。

    2014年,“徐南伟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2018年成功创建“常州市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近年来,徐南伟所在骨科获省工人先锋号、省青年文明号等称号,他个人成为省“333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省临床重点专科带头人,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省先进工作者、市劳模等称号。今年,徐南伟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市公安局刑警支队

    罗斌:刑侦“神探”

    法医,是个神秘却又令人望而生畏的职业,天天面对的不是活体恐怖的损伤,就是一具具冰冷的躯体。52岁的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三大队警务技术三级主任、主任法医师罗斌,在法医岗位上,无怨无悔,一干就是29年。

    1991年,罗斌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法医系。2001年,入选公安部首批全国刑事技术青年人才库。他说,法医既要用体力、脑力,更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艰辛。“每个案件看似类同,细节却千差万别,通过你出具的一份份检验报告,能够抓到犯罪分子,让死者或伤者不受冤屈。”罗斌参与侦破了“1992.7.31”南京空难、“2014.3.16”新北薛家杀人放火案、“2016.1.6”钟楼新闸杀人抛尸案等300余起重特大疑难案件的检验鉴定。

    在罗斌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大摞有关破案的书籍,“犯罪分子作案手段在不断变化,我们要不断学习、研究,还要能举一反三发现破案线索。”罗斌说。在公安法医检验中心,他与同事一起检验时,每个部位与细节都看得很仔细。尤其读片,更是细致,常用影像学表现、运用力学原理和法医学理论来分析判断损伤形成的原因。

    29年来,罗斌主要承担全市命案及非正常死亡现场勘查、尸体表面检验、尸体解剖、伤害鉴定、伤残鉴定等工作,现已累计勘验处理各类刑事案件2300余起,检验尸体5600多具,检验活体7800余人次,出具各类法医学鉴定书近万份,无一起被投诉,被大家誉为“常州法医掌门人”。

    2016年9月,“罗斌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2018年被评为“常州市示范性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因身体极度透支,在2014年体检中,罗斌被发现患有甲状腺癌。但他没有因此停步,依然亲临现场,还把更多时间放在研究总结法医理论和经验上,先后主导完成了DNA实验室规划建设、指纹自动识别系统扩容、法医检验中心等重要技术项目建设和改进,使常州刑事技术装备建设水准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他负责多项法医领域技术攻关项目,并总结出一套“实战+学习”“总结+剖析”的传帮带方法,倾心倾力帮助青年法医迅速成长。近年来,罗斌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江苏刑侦法医检验业务标兵、省先进工作者和市劳模等称号。今年,罗斌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江苏华鹏变压器

    刘文洲:变压器行业中的“软件博士”

    在变压器这行当里,刘文洲的名气可不小。由他主持的自主研发创新项目屡屡获奖,被行业界誉为不是博士的“软件博士”。

    1996年,刘文洲从东南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进入江苏华鹏变压器有限公司当了一名技术员。

    24年奋斗史,他精准地把它归结成两部分:前10年,以电力变压器产品设计开发为重心;后14年,以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为重点,把电力变压器与专业软件有机融为一体,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使产品更具生命力。

    提及创新研发,刘文洲感触颇深。2005年,他参与研发220千伏级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因各项指标没有参照标准,只能与团队成员通过一次又一次试验,终于研制出了首台突发短路试验大容量变压器。这在当时,该产品成为国内通过短路承受能力试验容量的最大变压器。

    首战告捷,刘文洲再次向技改发力。由他主导设计开发的SFSZ11-180000/220变压器,各项指标优于国标水平,是华鹏变压器开发的新型节能产品,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300多万元。同时,也提高了整个变压器行业220千伏变压器抗短路能力水平,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在刘文洲工作室的成果发布墙上,排列着一系列技改项目:

    SSZ12-240000/220变压器设计开发,解决环保节能难题,满足了220千伏电站无人值守要求,是当时国内最大容量的220千伏自冷变压器,性能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110千伏及220千伏智能变压器联调试验样机开发成功,华鹏成为国内首批通过该试验的国内变压器制造企业之一……由110千伏到220千伏、400千伏,直至500千伏超高压变压器,从设计、工艺到生产、试验等环节,刘文洲一直坚守在研发试验现场,试验一次次获得成功。其中,变压器优化计算软件不仅为企业设计产品实现降低成本5-8%,且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更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这是刘文洲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年轻后辈心中,他是循循善诱、平易近人的前辈;在领导眼里,他是热爱学习、刻苦钻研的老刘;在同行看来,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专家。

    在研发技改上,刘文洲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近年来,他先后获省、市劳模等称号。今年,刘文洲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常州老三集团

    李承霞:巧“裁缝”秀真功夫

    今年的全国两会,常州老三集团有限公司服装一分厂样衣工李承霞准点到会,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们一起参政议政。

    李承霞告诉记者,今年她是带了2个建议参会的。“一个是‘关于扩大农民工社保覆盖面’,另一个是‘关于培养传统纺织服装行业高技能技术工人’。作为一线农民工代表,切身感受到高技能技术工人对企业生产的重要,我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把一线职工最迫切、最关心的问题提出来。”李承霞说。

    从一线普通员工到如今的全国人大代表,李承霞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41岁的李承霞,2003年从安徽巢湖来到常州老三集团,从一名辅助工干起,经过17年刻苦钻研,现已成为一名服装高级技工。

    “每走一步,都要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有了目标,工作才有方向。”李承霞说,刚进厂时,什么都不会,听说机器都是进口的,一根针弄断了都不得了,但也不能不去尝试。于是,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成为一名缝纫工。

    有一次,厂里技术员因指导失误,导致2000多件衣服不合格,每件衣服必须返工。这时,做辅助工的李承霞,鼓起勇气走到这位缝纫工身边,提出和她一起返工。就这样,每天下班,她俩一起返工到深夜,一周后,这批返工任务顺利完成。有了这次意外,李承霞深知,技能学习必不可少。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厂领导让她参加公司里的缝纫技术培训班,还帮她找了个师傅手把手地教。终于,她成功实现了缝纫工的目标。

    跨出了第一步,李承霞又向第二个目标进军,做一名优秀的缝纫工,让自己的照片贴进“光荣榜”。

    俗话说:勤能补拙。每天清晨,李承霞第一个进车间;每次下班,她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日复一日,她的技术越来越熟练了,针脚越来越平。在老三集团,李承霞是出了名的爱动脑子。工作中,她发现缝纫机不论工作还是不工作,电机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她想,这完全可以改进,便向公司提出了建议。集团很重视,让电工们反复试验,终于改造成功。现在,全公司5000多台缝纫机都安装了“衣车宝”装置。仅此一项,每年为集团节电363万千瓦时,节省用电达30%。

    2018年7月,“李承霞工作室”成立。借助这一平台,通过“师带徒”方式,李承霞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总结的最简单最实用操作方法传授给大家,帮助他们提升操作技术。至今,她先后带了30多名徒弟,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操作能手。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李承霞先后获省、市优秀农民工,省、市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2018年,李承霞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代表。今年,李承霞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亿晶光电

    姚伟忠:瞄准光伏前沿技术

    16个春秋,姚伟忠的目光始终瞄准光伏前沿技术,竭力把光伏核心技术做精、做强。

    2003年,从苏州大学毕业,姚伟忠进入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在电池车间当技术员。短短半年时间,凭借身上那股“不服输”的韧劲,他被公司破格提拔为车间主任。

    2014年,高效电池研发已成为全球光伏行业的主攻方向,他选择了PERC电池技术。当时,全行业还没有真正能满足量产的技术与设备,口碑最好的机器在德国。于是,姚伟忠决定先从技术入手,找准突破口,他带着研发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疯狂地做试验。尽管实验数据与小样都能通过“理论关”,但要进入实质性量产,匹配的生产设备成了“拦路虎”。为了获取“真经”,他率队赴德国取经。

    进口德系设备,也有“水土不服”。高效电池十分敏感,其转化效率是关键要素,要实现量产,必须提升0.8-1%。为了这组数据,他与团队成员再次钻进了实验室,24小时连轴转,整整花了近4个月时间,转化效率才有0.8%的提升。但他发现,实验中,清洗设备是关键部位!为攻克这一难关,他对清洗设备大胆实施改造,优化了激光开槽。没想到,转化效率提升0.8%竟神奇般地实现了。

    由此,企业技术改造进入了快车道:成功导入PERC高效单晶电池片、多晶黑硅电池片等,大大降低了设备成本及采购周期;高效PERC单晶组件、黑硅组件等,使单块60片组件规格提高7瓦……亿晶光电在行业技术上真正成为了领跑者,2015年成为国内首批5家光伏卓越领跑者企业之一;2018年取得全国首张“双面双波效率领跑1级”证书。

    机器换人、智能车间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姚伟忠在公司大胆推广。今年3月,他协同组件技术总监改进了焊带与汇流带拉弯工艺,实现了拉弯率为零的技术指标,还降低了原辅材料使用量。仅此一项,每条生产线节省了8位工人操作,4条生产线1年可为公司节约成本约232万元。据了解,通过机器智能化工程的实施,亿晶光电的人工需求从5000多人降至现在2000余人,成本节省了60%,产量还翻了三番。在多晶硅生产线现场,姚伟忠自豪地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自动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线。”原来,一条多晶硅生产线,操作工要100多人;现在,全程自动化,连产品检测人员加起来也不足30人。

    近年来,姚伟忠拥有专利124件,其中发明专利27件,先后获省、市劳模等称号,今年,姚伟忠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星宇车灯

    吴宏胜:注塑模具“大咖”

    20年,从一名注塑工成长为注塑模具领域的“大咖”,靠的是专注与敬业;从一个无名小卒发展成为全国、省、市劳模,拼的是精神。他,就是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模具部部长吴宏胜。

    1999年,吴宏胜大专毕业进入星宇车灯,成为一名注塑操作工。当时,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为赶进度,吴宏胜时常要加班加点。善于钻研的吴宏胜,从注塑工到注塑工艺员,再到注塑车间主任,只用了2年多时间。

    2003年,临危受命,吴宏胜担任模具车间主任。白天,到市场上、代加工厂找模具设备;晚上,“赖”在厂里把买回的模具拆卸研究。设计遇到困难时,向老师拜师学艺,仅用3个月时间,他完成了初级到高级的模具设计软件培训。

    系统的学习储备,促使吴宏胜挑战模具设计与开发。当年,他就完成20副模具开发,为公司减少发外设计与加工费近200万元,且成功拉开了星宇车灯自行研发模具的序幕。

    为了让企业更有发展潜力,吴宏胜选择逆境前行。2006年,带队攻克双色、多色注塑模具等新技术,通过拆解外制反射镜模具,研究成型原理、模具结构等,在摸索中自学设计。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款双色模终于研制成功。由此,企业赢得上海大众的“双色车灯”订单。

    初获成功,拼搏前进。2007年至2019年期间,他与团队成员先后完成一汽大众奥迪Q3/Q5、高尔夫、丰田花冠等合资车型双色大灯、贯穿式尾灯、三色注塑模具及精密光学零件的设计与研发。每年,为公司节约模具开发成本逾千万元,模具产值超亿元,彻底打破了中高档汽车车灯模具研发被合资企业垄断的局面。期间,他还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模具项目管理、设计、编程、制造等环节实施智能改造:2018年12月工厂管理系统正式上线,实现透明工厂管理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精细化、实时化、数据化管理;2019年钢件自动编程软件二次开发成功,开创了国内大型模具自动编程的先例。

    随着汽车轻量化的发展,吴宏胜选择再出发。对PC透镜模具展开研发与制造,成功研发了三层、五层透镜注塑模具并实现量产。近年来,他与团队成员研制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注塑工艺等18项公司级创新成果,获专利124项。今年,吴宏胜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侨裕集团

    郭志望:“拼命三郎”勇创新

    干活不怕苦和累,遇到紧急任务拼命干,凡事都喜欢小改小革,大家都称他是爱琢磨的“拼命三郎”;22年拼搏奋斗,从一名新市民成长为劳模,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就是常州侨裕旅游用品有限公司喷塑车间主任郭志望。

    1998年,中专毕业的郭志望背井离乡,跟随在侨裕集团打工的大哥从湖北来到常州。当时,侨裕集团拥有3000多名员工,其中40%以上是新市民,郭志望就是其中一员。

    从进厂那天起,郭志望立志要好好干,要干出点名堂来。

    车间内,大多是流水作业,每个人在作业线上只负责一道工序,郭志望被分配在产品装配线。装配工的熟练程度决定着工作效率。从新手到熟练工,一般需要3个月,而他只花了1个月,不仅能熟练掌握产品装配,还在装配工序改进上动起了“脑筋”。短短1年时间,整条流水线上的每道工序,他都能驾轻就熟,成了工友们心目中的“老师傅”。

    2002年至2009年间,郭志望实现“三级跳”:从车间小组长到班组长,从主任助理到副主任,再到车间主任,他所管理的团队无论是产量,还是品质,都稳居第一。一次,车间接到紧急通知,称客户临时要求,一产品订单需次日提货。当时已近半夜,大家工作了一整天已十分劳累,眼看任务无法完成。正当两难之时,郭志望站了出来,带头走上流水线……“从不怕苦、不怕累,他已把工作当成自己奋斗的事业。”这是侨裕集团原装配一车间主任张春梅对郭志望的评价。

    2011年,侨裕集团接到沙滩椅订单。面料穿孔是装配中的难点,仅这道工序需要6个人一起拼装。如何让难关不难?郭志望便琢磨起工艺方法,对“S”型管道实施改进,终获成功。这一工艺革新,使装配工效提高了4倍,且面料损耗率由原来的5%下降为零,为公司节约成本30多万元。

    2018年8月,郭志望调任喷塑车间主任。装配与喷塑,是完全不同的作业方式。面对新挑战,郭志望没有退缩,而是静下心虚心学,从最基础的粉末配比学起。就这样,他一点点啃,一点点钻,最终实现了常规挂具到异形挂具的综合利用,有效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品喷涂15%以上;粉末使用实现车间领用百公斤下调8公斤的巨大突破。据统计,喷塑车间粉末使用年节约50万元,工效提升20%。近年来,郭志望所在班组、车间分获市五一标兵岗、市工人先锋号等称号,他个人获省、市劳模等称号,2015年7月至今,他是钟楼区第八届、九届政协委员。今年,郭志望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本版策划:高海燕 本版撰稿:毛人杰 张晓锐 唐秋冰 本版图片:市总工会 胡平 高岷

    来源:常州日报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