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奋斗的姿态扬帆远航
新发展格局中的常州担当
2020年的常州,向前的每一步都是关键一步:工业智造明星城,项目攻坚、产业提升力量令人震撼;区域融合、城乡融合、对口合作实现全新跨越;稳市保价、用心用情惠民生;城市加速更新,营商环境优化……大多数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在合理区间,处于全省第一方阵。
在“十三五”收官之年,常州,交出了一份属于新时代的靓丽答卷。
环视世界风云,回首过去的五年,才更加深刻体会到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实现的历史性跨越。
历史的指针,即将指向新的刻度。启程“十四五”,每一个人又都将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常州,快马加鞭。
“以永不懈怠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全力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市发改委满怀豪情再出发。
“十三五”主要经济指标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是“十二五”期末的1.46倍,经济总量位居全国25位左右。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十二五”期末的1.42倍,位居全国前10位。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十二五”期末的1.3倍,位居全国前30强。
工业开票销售收入是“十二五”期末的1.56倍。
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2.1:47.7:50.2。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保持较好发展态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产业链占比达到45%左右,工业强基工程项目数全国地级市第一。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能力加强,上市公司累计达到71家,国内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城市20强。
常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农业基本现代化建设水平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2020成绩单
▲ 重大项目。30个省重大项目中,29个实施项目全部开工,预计完成投资超30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0%。招引和布局了莱赛尔纤维、月星江南环球中心等一批百亿元项目。
▲ 产业链建设。全市十大产业链产值迈入4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4.2%,其中,新医药及生物技术等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 “双创”示范基地。常州科教城、武进高新区、常州高新区、钟楼区获评省优秀“双创”示范基地。常州三晶科技园入选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 现代服务业。8家“两业”深度融合试点获批省级优秀;4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入选第五批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数量居全省第一。
▲ 区域融合。常泰过江通道进展顺利。常州溧阳、宣城广德和郎溪三地建立区域合作机制。
▲ 支援合作。2020年全市累计安排省统筹援建资金4.1268亿元。常州帮扶安康3个案例入选《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总结汇编》,在全国推广。
▲ 民生事业。2020年,预计全市完成价格备案项目232个,备案面积675.47万平方米。为全市32所相对困难的学校发放伙食补助320万元。启动临时价格补贴,累计发放近5000万元,惠及近35万人次。
▲ 夏粮丰产丰收,秋粮收购稳步推进。全年,全社会累计收购小麦20万吨,稻谷46万吨。按上级要求落实冻猪肉储备计划。
▲ 抗击疫情。气、电两大重点用能领域降价,预计为全市用能企业降本纾困超19亿元。先后免征、减半征收防疫相关设施设备检测费、注册费等,合计减轻我市企业负担16.58万元。发挥平价商店作用,蔬菜让利幅度约20.8%,粮油肉蛋让利幅度约9.1%,让利金额约1000余万元。
回望“十三五”
项目
2014年起,我市连续开展重大项目主题年活动,从突破、深化、推进、提升、增效到攻坚,再到强化攻坚。 “十三五”期间累计推进省重大项目136个,其中产业类项目89个,占比超过65%。
产业项目,实现对一二三产全领域项目管理。全球首发产业地图,集成产业园区、科研平台、可供用地、人才信息等各类数据超100万条。率先在全省出台《常州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构建“一法一库一计划”三位一体管理体系。
产业
新兴制造业。常州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十大产业链企业产值稳步增长,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13年的29.3%增长到2019年的48.9%。
优化现代服务业。创成省级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领军企业10家、省级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9家。“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省重点示范物流园区(省重点物流基地)10家,省重点物流企业23家,省4A级以上物流企业19家。
提升产业融合度。20家单位入选全省首批“两业”深度融合试点,产业集群和区域集聚发展优秀试点数量全省第一。
创新
创新能力。常州大学生物质高效炼制及高质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批,安泰创明、空天信息等一批平台高效推进,截至目前全市拥有省级及以上工程中心、工程研究中心81家。
双创建设。2019年常州武进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常州市科教城入选2019年省政府战新产业发展督查激励名单。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1个(武进区),省级以上双创示范基地11个。
创新金融。累计发行双创孵化专项债3只、绿色债券2只,走在全省前列;常州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等4家载体获得省创业投资集聚示范认定。
改革创新。城北粮库在全国开创了“数字化粮库”建设之先河。全国首创地铁、公交票价联动调整听证模式。
合作
区域合作。抢抓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苏锡常一体化等战略机遇,成功加入上海、南京都市圈,苏皖合作示范区获批。高铁新城建设全面启动,常泰大桥、苏南沿江铁路相继开工。
对口合作。“三对口”工作始终名列全省前茅,“十三五”期间,累计支出帮扶资金近16亿元,推进对口合作项目1748个,对口帮扶支援地区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常州高新区大丰工业园连续9年被江苏省表彰为“共建园区先进单位”。
环境
生态环境。有序推进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创建。10个园区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一区两园”,即武进绿色建筑示范区、武进循环经济产业园、新北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发展载体发展态势良好。武进获批国家首批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
全面推动节能减排,GDP能耗逐年降低,“十三五”以来累计下降17.46%。
城乡面貌。溧阳、金坛获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溧阳入选国家首批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武进区获批产城融合发展国家试点。现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单位10家,数量居全省第二;石墨烯小镇经验获全国示范推广。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常走大运”形成全国品牌。
营商环境。成功入选创建第三批信用示范城市名单,信用监测排名前30位;试行“信用承诺制”审批模式,审批时间缩短60%。
“十三五”期间,先后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6次,累计降价每千瓦时0.1891元(以1-10千伏为例);先后取消、减免和降低收费项目近170项,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近20亿元。
富民增收。超额完成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任务,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超过6万元、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9左右。
民生
“十三五”期间,启动发放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9次,累计发放金额约7800万元,惠及困难群众约75万人次。连续放宽户籍准入制度,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70%提高到2020年的75%左右。
产教融合。“十三五”江苏省职业学校重点项目评比中,省现代化示范校、专业群和实训基地等各类项目入选比例均位居全省第一。获评省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23家,首批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3个(占全省五分之一)。
保供稳价。市级储备粮共轮换25.7万吨,应急加工能力充足。建成农副产品平价商店约100家,让利惠民1.2亿元。先后获得“全国粮食流通执法督查创新示范单位”“全国价格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启程“十四五”
目标任务
着力打造成“长三角中轴枢纽,国际化智造名城”,加快建成工业智造、科教创新、文旅休闲、宜居美丽、和谐幸福明星城。
思路举措
★坚守实体主业,巩固长板优势。深化实施“建链、补链、长链、强链、固链”工程。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大力实施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外资项目、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实现重大项目量与质的新突破。
打造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常州科教城、创意产业基地等打造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
创建全国“两业”融合发展新典范,积极推广“智能产品+增值服务”,创建一批“两业”深度融合知名企业(区域)品牌、示范园区及特色基地。
★突出自主创新,做强第一动力。加快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接力式孵化体系,推进武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钟楼区创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科教城建设国家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基金全程金融链。
★聚焦“美丽常州”,筑牢生态底色。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建设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社渚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利用等项目。加快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
★持续改善民生,共享发展红利。增强公共服务产品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打造全国一流产教融合示范城市,深化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合作。打造“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深入实施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程,开展“大板房”专项治理。
实施路径
★改革创新
项目招推模式。用好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产业地图”等工具,在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提升创新实力。围绕集成电路等全市和未来培育重点,系统梳理“卡脖子”技术(设备)清单。有机整合常州科教城、大专院校以及各类科创平台资源,聚焦智能制造领域,倾力打造“龙城实验室”。
资源要素改革。引导现有区域性交易平台发展数据服务。清理规范转供电环节加价,着力减轻制造业用电成本。
★协调融合
扩大开放。推进中以常州创新园建设。扩大与欧洲及葡语系国家(地区)的全方位交流合作,推动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中瑞(常州)国际产业创新园、中欧(常州)检验检测认证国际合作产业园高质量发展。
协调合作。全面深化新北与黄浦、武进与杨浦合作,支持金坛、溧阳全面融入南京都市圈,开展长三角“一岭六县”产业合作区建设。加快常泰融合实现中轴崛起,推动跨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跨江物流通道与枢纽共建。推进产业集群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共建,将高铁新城建设成为中轴新支点。开展省内南北共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试点,积极发展“飞地经济”。
均衡融合。推动金坛城区、西太湖、湖塘以及武南组团等常金沿线区域空间融合、功能重组与联动发展。加快常州中心城区重要服务和政策向溧阳延伸。
★美丽常州
长江大保护。围绕突破“化工围江”、园区“减量”、岸线覆绿等重点任务,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江风光带;建设长江、大运河、太湖等江河湖岸防护林体系。
产业结构。坚决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和压减低端低效产能,强化能耗、水耗等标准约束,严控新增高耗煤项目。
绿色发展。形成一批绿色设计产品和绿色供应链企业,高质量实施一批循环经济项目。争创国家级绿色园区和绿色产业示范基地。
★双循环
产业链迭代升级。重点打造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工业和能源互联网、生物医药、碳基材料、集成电路、空间信息、5G通信“八大”核心产业链。推动产业链扁平化、短小化发展,有效规避产业链供应链单一、过长风险。
“两业融合”。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融相长、促进服务业各个业态之间渗透交融、协同并进。到2025年培育省级“两业”深度融合试点单位30家以上,市级200家以上;培育省级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工程”领军企业20家以上,省级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重点企业20家以上。
消费市场。扩大多样化消费体验服务,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高铁新城品质生活中心。统筹推进老城厢改造升级,加快形成南北大街—文化宫百亿商圈。发展“夜间经济”,重点建设古运河两岸、青果巷、环球恐龙城、江南环球港、文化广场、三堡街、淹城等夜间经济集聚区,构建多业态夜间消费产品体系,打响“龙城夜未央”品牌。
★“八个更”的主线
打造和谐幸福明星城。持续推动富民增收,促进多渠道就业,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公平,推进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改善服务供给。加快发展文旅休闲、健康养老、高品质消费等生活性服务业。聚焦业态创新,积极发展共享经济、新楼宇经济、会展经济、新业态经济等新兴服务业。丰富乐园、山水、乡村、康养、研学等特色优质文旅休闲产品体系;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康复保健、养老养生消费市场、养老护理等养老全产业链。加快省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省养老服务业综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全国“幸福养老”示范区。
本版策划:发改轩
本版撰稿:发改轩 孙东青
本版供图:常报视觉 发改轩
来源:常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