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弘扬“常州三杰”精神,电视纪录片《常州三杰》今晚8点起将在央视四套《国家记忆》栏目播出。
该片详细讲述“常州三杰”各自的成长经历、艰辛的革命历程和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充分展现了他们将一切献给共产主义事业的高尚情怀。
摄制组赴北京、天津、哈尔滨、上海、武汉、广州、南京、常州、南昌、泸州等地采访拍摄。该片充分利用拍摄素材和珍贵的历史影像、文物、档案资料,既有实景表现,也有动画设计和人物采访。
该片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广旅局和新北区共同出品,常州市影视家协会等拍摄制作。
四集电视纪录片《常州三杰》,分集片名分为《张太雷》、《恽代英》、《瞿秋白(上)》、《瞿秋白(下)》。
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召开“一大”之前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使者,他为争取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无产阶级的唯一合法政党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回国后,
他协助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与孙中山进行了多次会谈,为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付出了不懈努力。他是青年团的创始人之一,在团的“三大”上,他当选为总书记。根据他的倡议,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他又为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鲍罗廷担任助手和翻译,成为大革命中心的广州最为忙碌的人之一。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张太雷临危受命,调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随后,又与周恩来等5人组成了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主持大局。在八七会议上,张太雷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27年12月11日,在张太雷等人的领导下,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爆发了。然而,就在起义爆发后的第二天,张太雷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正如他生前留下的家书所言,他所做的一切,是“谋将来永远之幸福”。
恽代英是江苏常州人,出生在武昌的“毗陵恽寓”。他发起成立武汉地区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进步社团互助社。又以互助社书报贩卖部为基础,创办利群书社。毛泽东来访,称赞书社办得好,恽代英则鼓励他在长沙也办一个类似的书社,并主动提出为他担保。恽代英翻译的《阶级争斗》一书,对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一大批先进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他被广大进步青年称为照耀自己革命征途的“第一盏明灯”。他创办的《中国青年》杂志,成为大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期数最多的革命刊物。他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军队政治工作思想。他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创始人之一。他在狱中写下的诗句“留得豪情作楚囚”充满了革命气概。
瞿秋白21岁时前往苏俄,成为十月革命后最早有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苏俄情况的新闻界先驱。实际上,他是借此机会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寻找改造中国的办法。他在莫斯科与张太雷相遇,并由张太雷介绍加入共产党。在采访报道的同时,瞿秋白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任教,他在苏俄研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毅然选择了献身无产阶级事业的志向。回国后,瞿秋白负责筹办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并为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起草党纲草案,在大会的最后一天,指挥全体代表高唱由他翻译的《国际歌》。他担任上海大学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设想把上大办成“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的瞿秋白情绪激昂,正像他不久前写下的诗句:“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他最为推崇毛泽东和彭湃,赞誉这两位农民运动领袖是“农民运动的王”。
他为毛泽东撰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出版单行本,扩大宣传。 大革命失败以后,瞿秋白主持召开的“八七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瞿秋白虽被迫离开了中央领导岗位,但他仍继续为革命忘我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左翼文化运动当中。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捕,任凭敌人严刑逼供,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然而,由于叛徒的出卖,瞿秋白的真实身份最终暴露。敌人对他反复劝降,一无所获。6月18日,瞿秋白唱着《国际歌》,身赴刑场,从容就义。
“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虽然都没有看到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但他们的精神和思想,却历久弥新,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他们留给家乡的红色基因,已融入这座江南名城的血脉,代代相传。
名垂青史 记忆永恒
——四集电视纪录片《常州三杰》编导阐述
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是龙城的骄傲,中吴要辅的红色基因,千载读书地的红色文化教材。为了追寻这三位杰出的共产党人赤诚初心、光荣使命和勇于担当而摄制的电视纪录片,全片共四集,每集30分钟。总片名为《常州三杰》,各集片名分别为《张太雷》、《恽代英》、《瞿秋白(上)》、《瞿秋白(下)》。
一目了然 贴近受众
也许有人会说,分集片名太直白,为什么不赋予艺术性?其实,从酝酿、策划到初稿乃至摄制阶段,曾经用过的总片名为《初心》,各集片名分别为《辟一条光明的路》、《为衔春色上云梢》、《谋将来永远幸福》、《留得豪情作楚囚》。之所以定稿时要作修改?这与该片播出窗口《国家记忆》栏目的定位密切相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讲好国史“必修课”。电视作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主流传播媒介,成为普及国史知识、形塑正确史观的媒介平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由此应运而生。该栏目以
“为国家留史,为民族留记,为人物立传”为宗旨,以历史纪录片为表现方式,
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通过常态化的日播形式和晚间黄金档的时段电视平台播出,培养观众收视习惯,稳定受众群体, 形成长效机制,达到吸引更多的电视观众关注国史、热爱国史的传播效果。
而且,《国家记忆》的每档节目,将会在央视中文频道的亚洲版、欧洲版、美洲版播出。为了更加贴近海内外广大受众,对所播出的节目从内容、结构、包装及叙述方式均提出了特定的严格要求。首先,片名要起得直截了当,使观众一目了然。纵观《国家记忆》播出的众多人物传记片,都是以人物的名字命名。因此,《常州三杰》也不例外。《国家记忆》作为黄金时间播出的栏目,收视率一直保持在高位运行,除了选题精当,创作手法“接地气”乃是关键的因素。
初心不改 本色依旧
尽管片名由《初心》改为《常州三杰》,但宗旨不仅未变,而且更加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一个人也好,一个政党也好,最难得的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可以说,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光辉人生,就是“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的生动写照。因此,围绕“初心不改”和“本色依旧”,让观众在总长度两个小时的的节目中获得收益,这是主创人员孜孜以求的目标。不但要让原先对“常州三杰”认知模糊的受众增加了解,而且要让原本熟系“常州三杰”事迹的人,包括相关专家学者看到新意。
这三位佼佼者有着类似的出身背景,都是成长于空前未有的大变革时代。家道中落的厄运,已经被他们的学有成就逆转,瞿秋白成为外交部俄文专修馆的高材生,恽代英和张太雷先后从中华大学与北洋大学毕业。他们不约而同地走上了革命道路,爱国主义是他们思想的原动力,五四运动成为他们思想发展里程中一个新的起点。他们选择马克思主义,成为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旧世界的先驱。
“常州三杰”每一个人的经历都非常丰富。他们的传记,皆有着大量的篇幅。曾经为他们摄制的电视片,单是一个人所用的片长,均没有短于120分钟的。那么,现在我们将“常州三杰”融汇在两个小时内来表述,既要言简意赅,又要纵览毕生,选材必须特别精到,每集的切入点更须引人入胜。
例如《张太雷》一集,开篇是这样写的:“1921年5月4日,在苏俄伊尔库茨克举行的旅俄朝鲜共产党成立大会开幕式上,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正在用流利的英语致辞:‘我很荣幸以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名义在大会上发言。’……”由此展开,介绍张太雷是中国共产党召开“一大”之前派往共产国际的第一位使者,他为争取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无产阶级的唯一合法政党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接着又叙述张太雷在建党、建团等方面的贡献,直到在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片尾,揭示他用壮丽的革命生涯践行誓言——“谋将来永远幸福”。
《恽代英》一集,则从一张照片说起。这张照片摄于1918年6月19日,看上去像是一次普通的同学聚会,而实际上,是武汉地区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进步社团部分成员的合影。这个社团,名叫互助社。恽代英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号召发起成立互助社,就是要带领大家用实际行动救国救民。作为武汉地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他立下誓言:“国不可不救,他人不肯救,则惟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惟靠我自己;他人不下真心救,则惟靠我自己。”从互助社这个点切入,叙述恽代英可歌可泣的事迹,展示他“留得豪情作楚囚”的革命气概。
《瞿秋白(上)》,开篇描述:1920年10月16日清晨,一位21岁,看起来文质彬彬的青年,在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登上列车,开启了远赴苏俄的行程。他说:“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我愿去,我不得不去。”实际上,“辟一条光明的路”就是该集的题旨。《瞿秋白(下)》,以一个悬念开头:“从1923年10月开始,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突然发现他们喜爱的系主任瞿秋白,已经很长时间没来教课了。大家心存疑虑,却没人知道这位才华横溢、学识渊博的老师究竟去了哪里。”由此铺陈故事情节,而“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依然是这一集的“点睛之笔”。
深入浅出 真实记录
作为一部“为人物立传”的历史纪录片,片中必然会涉及到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和众多人物。为了充分掌握素材,撰稿人在下笔之前,老老实实地先坐了“冷板凳”。
瞿秋白一生留下500多万字的著作和译作,虽然我们不可能予以通读,但与本片相关的文字,即使以前看过,这次也要一一过眼。特别是《赤都心史》、《俄乡纪程》、《多余的话》等与各阶段关系重大的文章,均细细阅读。同样,后人编纂的《张太雷文集》共收入张太雷1921年7月到1927年10月牺牲前的文章、演说等102篇,约23万字,也是需要好好品味的。《恽代英文集》上下两卷,还有恽代英书信集《来鸿去燕录》及其日记,都得认真读一读。当然,三杰的传记,也要了然于心。时至今日,他们的传记已经出现多个版本,这有助于我们相互参照,更多地了解传主的生平事迹。比传记更适用的是年谱,它为人生历程树立起一个个里程碑。
即使如此,一旦下笔,还是会遇到无法明确表述的难点。例如,瞿秋白、张太雷加入了由李大钊倡导成立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中国最早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恽代英也参加了这个团体吗?有人写论文作出肯定的回答,但研究恽代英的权威专家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还有,中共“三大”应该是“常州三杰”第一次共同参加的一个重要会议,但以往党史只认为瞿秋白、张太雷参加了“三大”,忽略了恽代英。党史专家远赴俄罗斯查询共产国际史料,这才发现参加“三大”代表的完整名单,从中看到了恽代英的名字。不过,这一新的发现尚未被补充到恽代英的有关介绍中,而且,瞿秋白、张太雷在“三大”的互动有迹可循,他俩与恽代英之间有什么交流,目前尚无史料支撑。遇到诸如上述的问题,撰稿时就感到缺憾。
有些内容,即使资料非常丰富,也只能用很少的一部分。例如,国共合作的上海大学是“常州三杰”一起工作过的地方。黄明彦说得好:“三个人就是上海大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三个人口才都非常好,都戴眼镜,都学识渊博,他们用丰富的马列理论,宽阔的视野,卓越的口才影响了一代年轻人走上了革命道路。”关于三个人,当年的上海大学学生各有生动的回忆,但是,我们不可能在叙述每一个人的时候,都对上海大学作较多的笔墨。于是,将上海大学的内容置于《瞿秋白(上)》集中,而在张太雷、恽代英的篇章里,只能点到为止。同样,本片原本着意引用众多亲历者的证言,但他们的名字一旦出现,就要加以身份解释,即使如此,观众的脑子也许还是转不过弯来。因此,在成片时,或者改写成旁白,或者限于时长,忍痛割爱。
既要充分地表达,又要尽可能地通俗易懂,播出平台对文本创作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表述上,本片采用了删繁就简、深入浅出的手法,在对“常州三杰”作真实记录的同时,力求让观众从稍纵即逝的影像中获得感知和收益。
江苏广电总台 曹锡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