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江苏省全民阅读日,也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阅读的意义,在于书能让人变成更好的自己,体验不同的生活,甚至可以去影响他人和社会。常州的爱阅者们,或是独自仔细品读,思考疗愈;或是亲子共读,进行深度探索;或组成社群,交换彼此感受;或是专注于本土,寻找常州文化的纸本映射;或是在线上,以听书、直播、分享等形式,突破时空的限制……
疗愈化
“阅”见更好的自我
“在灾难中能学到什么?人的身上值得赞赏的东西总归比应该唾弃的东西多。”这是陈超写在读书笔记《见“疫”之书》中最深的感慨。这篇文章是她的“悦见”系列读书笔记的最新一篇。
今年3月,常州再次因疫情按下了城市暂停键。作为个体,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如何保持理性、战胜恐慌、坚定信心?在陈超看来,最便捷的途径不外乎找一本同情境的书籍,读一读大家笔下灾难中的众生图,借助前人战胜灾难的智慧,完成自身身体与灵魂的救赎。用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的《鼠疫》,加上B站上“不见面读书会”系列里的《福柯笔下的瘟疫:当下的历史与未来的震颤》,陈超进行了自己的“书香防疫”。
陈超曾长期担任常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读书会的组织者,刚转到执法岗位,最近读的都是《柳林风声》和《绿野仙踪》这样的童话。她说:“孩童喜欢童话是因为要从中汲取对未知世界的勇气,而成年人面对已知世界也会有胆怯,同样需要勇气。我比较理想主义,情怀在现实里往往是苍白的,就更需要从书里汲取力量!”
“我觉得,这么多年读过的最‘有用’的书,是《被讨厌的勇气》。”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乐享童年公益童书馆讲师姜丹艳说,从大学毕业到孩子出生,她几乎不读书;但随着孩子慢慢成长,她与孩子的相处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于是她又捧起了书本,想从中寻找答案。
姜丹艳说,第一次读《被讨厌的勇气》是在2016年。3年后,她又带着大家共读过一次。她说,这本书对她最大的影响是让自己不去在意别人的一些评价,不再害怕被人讨厌,不再追求他人的认可,她可以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像陈超、姜丹艳这样,用阅读来疗愈自己的常州人其实很多。在朋友圈里,不时会看到这样的心声:“读完《星光的速度》,我幻想正进行太空穿梭,工作里的烦扰全不见了!”“在大环境不稳定的当下,我毅然决然地辞职了,失眠时读过《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大爱!”
数字化
超时空的“阅链接”
“最近‘剁手’了很多书,从董桥的散文到祝勇的故宫专辑,都是老版本的,太让我兴奋了。感谢物流给力,一拿到手我就开始读了!”号称有“松鼠囤积症”的书蠹“阿舒”,最近参加了由海豚出版社等多家出版单位组织的线上活动,在秒杀经典的同时,也认识了一批有共同阅读爱好的朋友,甚至在线上还找到了常州老乡,隔空分享起了书单。
“今年是达尔文逝世140周年,最近‘三联中读’推了一档‘达尔文与博物元典’,你听了没?”我市自然观察爱好者“筱禾”在微信上向好友们拼命地推荐。而她的手机上,则装载着众多的听书App,从“喜马拉雅”“微信读书”“得到”到 “樊登读书”“博雅小学堂”等,林林总总近20种。
其实有不少人像“筱禾”这样通过听书来进行阅读,这也带来了常州阅读市场的争夺战。半山书局相关负责人王俊说:“之前‘得到’合伙人之一的‘脱不花’来常州做分享活动,就明确表示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成为‘得到’会员。”此外,樊登读书会建立大量的本土化组织来“吸粉”;“三联中读”也曾在常州举行小范围的线上读者会。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时代冲击,让越来越多的常州市民爱上了数字化阅读。是拿着平板和手机阅读,还是传统纸质阅读?人们各有偏好。陈超表示自己分得很清楚:“电子阅读仅限于晋江文学和各类公众号,所有严肃读物都选择纸质阅读。”但也有人认为:“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就应该用适合这个时代的方式来阅读。毕竟与一本书重量相当的电子阅读器里,存储的是海量的书籍和信息。”
常州地铁里、公交车上、咖啡馆里、公园中……不少人捧着手机或Ipad等,或是阅读文字,或是聆听音频,进行着不一样的超时空“阅链接”。
社群化
被阅读改变的交流
“线下活动不办了,今年只办线上活动。”20日,钟楼区乐童亲子阅读中心发布了“阅享汇”世界读书日线上直播活动通知——23日当天从9∶15直至16∶00,她们将在线上推出“奇奇怪怪书展”、“朗读星”分享、出版社编辑眼中的好书以及多位阅读推广人分享等活动。
成立于2016年的乐童亲子阅读中心,下设两家公益童书馆,并与7个社区合作共建了社区公益童书馆,2020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亲子阅读示范基地,至今已举办公益故事会519场、家长读书会152期、各类教育讲座200多场。发起人之一的孙立芸说,亲子阅读的社群正在不断壮大,但受疫情影响,目前她们更多是通过线上来开展活动。
20日晚,位于武进财富广场的“明苏读书会”,举办了一期难得的线下分享活动。这期的主题是“醒来”,参加活动的女性,有企业管理者,有都市白领,有律政佳人,通过分享尝试从生活的混沌中“醒来”,去寻找真实的自我。
作为常州这家女性读书会的创始人,李明苏曾在海外求学工作生活多年,历练于金融圈并曾担任跨国企业CEO。2020年,30岁的她选择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自主创业,先后在武进创办投资公司与教育机构,同年成立“明苏读书会”。“我的创业,做幼儿教育、聚女性力量,都是怀抱着对家乡的热爱,就想出一份力做一点事。”两年来,通过“明苏读书会”,李明苏的身边聚集了一批很有意思的朋友,她们在阅读中寻找着彼此的同频与共振,互相倾诉与支持。
“常州倡导全民阅读已经有很多年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读书会组织“常读”发起人“青鸟”表示,“在当下,很多阅读是以小众社群化进行的,更类似于一种私域流量。正是这一个个不同主题和理念的读书团体,丰富了大众全民阅读的层次和内涵。”
本土化
城市寻“根”
有密码
“之前看到有套书叫《常州成语故事》,我很感兴趣。好不容易买到了,最近想和女儿以及她的同学们,带着这书去红梅公园,结合书中讲到的植物、动物、典故,一起来了解常州。”看了常州晚报去年11月的报道,常州文史爱好者老徐辗转搜寻到了这套书,并制定了阅读分享的计划。
“没看这书之前,我没有想到吴越争霸的故事离我们这么近。”家住雪堰的老徐亲戚看了这书后,才知道了那些关于阖闾、伍子胥、夫差的成语故事就发生在常州。老徐感叹:“要是有谁专门根据常州从古到今的历史文化发展,列出一个书单,让我们根据书单进行长期阅读,那该多好啊!”
这样的喟叹,不在少数。“常州人走出去,怎样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家乡?其实要看我们通过自己的阅读和阅历,能够了解多少常州的老故事。”“90后”小唐说,他在外读大学时,每次跟同学说起常州,大家就只会说:“哦,那个有恐龙园的地方!”他觉得,一个城市通过旅游名牌被他人认知确实很好,但希望不仅仅如此。在家上网课期间,他找来了《常州方志馆读本》,跟同宿舍的3个同学交换了各自家乡的历史常识。小唐说:“他们没有想到我们这边居然还是中国玉石的产地,有梅岭玉。”
在常州家谱家风馆,朱炳国、陈建萍两位馆长联手找到了常州文史爱好者“青鸟”,正在计划推出系列化的城市寻“根”活动,并结合常州家谱系列书籍,希望影响常州青少年从小了解常州历史。(何嫄 图文报道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