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内容
常州:传递民政温度 书写民生答卷
发布日期:2022-10-13   来源:常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近年来,常州民政倾心倾力倾情解民困、纾民忧、保民生,聚力打造“常有颐养”“常有众扶”等“民生名片”,一项项政策、一笔笔资金、一串串数字,见证了温暖群众的“民生温度”,让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新的提升。
  打好养老服务“创新牌”
  擦亮“常有颐养”名片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打造“常有颐养”品牌,不断提升全市老年人的幸福感。

  着力提升居家养老。全市建有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42家,老年助餐点244个,为全市15万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援助服务,近年来累计为8300余户困难老年人提供家庭适老化改造。

溧阳市如意小食堂为老人开展助餐服务
  机构养老提质增效。全市养老机构床位数2.5万余张,护理型床位占比68%,积极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我市出台《常州市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实施细则(试行)》,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级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工作。
  积极探索创新。新北区三井街道、薛家镇、钟楼区北港街道入围全省第三批智慧健康养老领域示范街道;钟楼区获批第三批省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创新示范区。
  突出兜底保障。全市特困老年人实现应养尽养,2021年度困难群体养老服务保障率完成指标100%,高龄、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养老服务保障实现全覆盖,有集中供养意愿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
  突出基本服务。我市加大购买服务力度,拓展上门服务内容,定制个性化养老服务菜单,提供居家基础服务包和个性化服务包,由较为单一的家政服务类向照料护理、专业配餐和康复理疗方向发展。
  突出农村养老。大力发展互助型农村养老服务,建成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3家,每个涉农区建成1所以上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机构。
  打好救助“保障牌”
  “常有众扶”兜牢民生底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民政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
  常州在全省率先出台社会救助实施办法、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及30多项配套救助政策,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00元,较2012年增长141.78%;特困供养、孤儿养育等困难群体保障标准位于全省前列。

  积极推动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在单人保实施、就业成本抵扣、渐退缓退政策上取得突破,做到应保尽保。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建立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急难型”救助对象不受户籍限制,对“支出型”低收入人口医疗自付费用给予救助。在全省率先出台“济困10条”,7次启动临时价格补贴,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慈善超市”打造“慈商互哺”新模式
  建立“网格+社会救助”长效机制,社会救助工作列入网格化管理入格事项,加强对社会救助对象和易返贫致贫对象的监测预警。构建“社会救助服务联盟”,吸纳近100家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和爱心单位参与服务。
  常州率先建成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一体化打造常州市智慧大救助管理服务平台,实现14个部门32项业务“一门受理、一网通办”,获评民政部创新案例。统筹规划主动预警体系,首批医疗预警功能上线,主动发现、及时救助困难群众。
  打好社区治理“自治牌”
  推动共建共治共享
  在电胜社区,“好邻居茶社”泡出“亲民好茶”,干部居民一起聊出治理良方;在松涛路社区,一块“民意小黑板”探索出社区治理“大智慧”;在江湾社区,“家门口的邻里客厅”成为群众生活离不开的新型“便利店”……这一系列场景正成为常州人人参与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市民政局多维度为村(社区)减负减压、赋权增能,从源头上让村(社区)“轻装上阵”,最大限度地激发基层自治活力。

御水华庭社区召开议事会
  我市积极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与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制度创新,完善党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获评全国社区治理实验区2个,全省现代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2个,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服务省级示范点3个。
  我市推动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大力开展“微自治”实践,探索了“百姓议事堂”“19点议事厅”“民生茶座”“人人社区”等群众自治新路径,多个典型入选全国创新试点或优秀案例。
  目前,我市在62个镇(街道)均扶持设立了专业社工站和枢纽型社会组织,5A级社会组织数量居全省首位。我市连续3年举办全市社工技能大赛、社区服务品牌展示,累计有10名社工获评省级社工领军人才、15名社工被评为常州市突出贡献人才。
  打好寻亲“智慧牌”
  走出全国领先寻亲路
  常州市救助管理站是国家一级救助管理机构,2006年增设“常州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2015年更名为“常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管理上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多年来,常州市救助管理站坚持抓实抓好寻亲工作,从传统方式到智慧手段,常州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全国领先的寻亲救助道路。2021年12月,常州市智慧寻亲中心在市救助管理站正式成立,成为全省首个智慧寻亲中心。

  该智慧寻亲中心建设了智慧寻亲平台和手机客户端,依托大数据和公安部门多种高科技甄别手段开展寻亲工作,实现民政、公安无缝合作,同时将常州市金坛、溧阳两地救助管理站的寻亲工作纳入,实现市、区(辖市)两级协同联动。

走丢人员通过“智慧寻亲”找到家人后,和家人相拥而泣
  2022年,常州市智慧寻亲中心已为常州市6名长期安置人员寻到亲人,为省内兄弟城市比对成功226例,户籍地涉及江苏、安徽、河南等24个省份。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用心用情给困境儿童更多关爱,倾心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
  市未保中心依托“12345”热线,开通未成年人保护专线,开发“常州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平台”,将全市困境儿童信息全部纳入平台,通过“网格员+社工”模式,定期开展入户巡访、摸底排查、上传服务需求等工作,对热线转介或排查出来的特殊个案,委托专业社工人员跟进,及时处置,让全市困境儿童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更有保障。
  打好慈善“解忧牌”
  “人人慈善”扎根开花
  近年来,常州市不断创新慈善事业发展模式,扩大慈善事业的社会参与度,大力弘扬慈善文化,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在龙城大地,人人慈善的理念在全社会广泛传播,慈善已成为社会风尚。
  慈善事业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市慈善会累计募集和认捐的慈善款达34.24亿元,累计直接发放各类救助金17.5亿元,救助各类困难人群295.95万人次。全市有近百家单位、个人及项目获得历届中华慈善奖和江苏慈善奖。我市已连续四届入选中国慈善城市百强榜,跻身全国地级市10强,获七星级(最高级)慈善城市称号。

  精品慈善项目亮点纷呈。2021年起,我市实现大病保险全民化,为市区参加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户籍居民购买保险。低保、低保边缘、原建档立卡对象不限病种予以救助,最高救助金额达5万元。

如今,越拉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
  2019年起,市民政局、慈善总会联合打造“党建引领,一起来益起来”服务品牌,三年共计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落实服务项目500余个,直接受益5万余人。
  社工志愿服务蓬勃发展。近五年,我市获得12项全国“四个100”优秀志愿服务奖,位列全国地市级获奖数量前列,连续五年获省志交会金奖,获奖数量、质量位列全省第一。目前,全市共有社会组织3300余家,持证社工7117人,注册志愿者122.4万人,成为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支持。
  打好殡葬服务“惠民牌”
  让群众满意又省心
  殡葬服务是民生大事,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常州市殡仪馆始终坚守公益服务的主导地位,并积极落实政策。截至2022年7月,常州市殡仪馆按照政策要求,惠民殡葬惠及群众突破4.59万人次,落实惠民资金累计支出达5900余万,惠民覆盖率达60%。
  为群众办实事,常州市殡仪馆为治丧需求群众制定“托底”型惠民殡葬套餐和“保障型”文明节俭治丧套餐;关注特困群众,针对市区的特困群体,给予“殡葬”基本费用全部免除,变“点餐”为“送餐”,实现特困群体文明节俭、零元治丧。
  常州市殡仪馆推进信息化殡葬服务,率先在全省将96444殡葬专线平台实现咨询、服务、反馈为一体的多元化服务平台,在移动终端实现火化服务预约,上线后使用率已达100%。
  打好地名文化“保护牌”
  用地名讲好文化故事
  地名是一个地方特定的文化载体,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近年来,市民政局积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慎优化常州行政区划设置,不断提升行政区划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深化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相关工作,不断推进地名规范化管理。
  此外,我市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地名征集宣传活动,评选出31个市级红色地名,其中15个地名入选江苏省红色地名;积极开展地名文化建设,深化地名文化研究,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地名文化;务实做好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抓好边界风险防范,积极推进平安边界建设,有效维护了边界地区社会稳定。
  打好婚姻登记“联动牌”
  新人登记更便捷

  近年来,常州市加强“结婚一件事”改革,建立部门联动、强化协同机制,优化办事流程,加强信息共享,实现内地居民结婚登记、户口登记信息婚姻状况变更全过程“一件事”联办,形成线上线下结合的一体化服务模式。

常州实现婚姻登记市内通办、省内通办、跨省通办,年轻人领证更加便捷
  2021年6月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江苏省成为实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跨省通办”试点。试点以来,常州加快探索开展跨区域婚姻登记试点,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信息审核,强化政务公开,稳妥有序推进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跨市通办”工作,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婚姻登记服务。
  此外,我市大力推进婚嫁移风易俗,通过不断加大引导和推广力度,让高额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得到有力遏制。(吕洪涛 常民轩 朱臻)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