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和民族未来。近年来,常州市教育局不断推动教育与城市同频共振、共荣发展,坚持教育普惠公平,促进教育优质均衡,用好“加减乘除”法,让教育回归本位,不断擦亮“常有优学”名片。如今,一份更加公平、优质、均衡的“教育地图”已在龙城大地初见雏形。
“加”大资源
【身边故事】
周一早上8点20分,常州市钟楼区第二实验小学门口,学生史诗佳开心地和妈妈挥手道别,蹦蹦跳跳地进入校园。妈妈刘女士告诉记者:“原本以为小学生的早晨会像打仗一样,手忙脚乱。没想到家门口的好学校,让我既从容又放心。”
刘女士是徐州人,5年前跟随丈夫来到常州。“之前在外省工作,综合考虑就业、教育等各方面,我们选择定居常州。”她告诉记者,当时得知自己买的新房边即将建设一所新学校,还是百年名校实验小学的集团校,夫妻俩开心了好几天。
今年9月,钟楼二实小新校正式投用,刘女士的女儿也成为了该校一年级学生。“孩子每天回来都很开心,迫不及待和我分享学校的事情。”她从女儿的口中得知,原本最担心的拼音学习竟然成了“最好玩的游戏”——老师编了很多绘本故事,给同学们介绍各个拼音字母;通过字母歌、字母操,拼音掌握得又牢又熟练。“她还向老家亲戚的小孩展示了自己编的拼音小故事,小伙伴们都很羡慕。”刘女士说,作为家长,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有好的教育,现在名校资源接连辐射至家门口,办学质量有保障,“既省心又安心”。
与一年级新生史诗佳一样,高一学生邹宇涵也“赶上”了今年新投用的常州市正行中学。该校位于青龙西路,按12轨36个班建造,可同时容纳1000余人住宿。
扩大高中资源,今年秋学期,与正行高中同时投用的,还有常州市教科院附属高中和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高级中学,3所新校共增加高中招生计划近2600人。
【记者透视】
资源建设竭尽全力。经过多轮“新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我市教育规划布局成势见效,向着既要有学上又要上好学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2022年,市教育局严格对标“532”发展战略“常有优学”工程和民生实事项目目标,实施新建、改扩建学校100所,其中幼儿园37所、小学35所、初中22所、特殊教育1所、高中5所;竣工44所,增加学位3.7万个,满足了百姓对“学有所需”的热切期盼。
加快实施“更好的教育”,我市推进优质学校建设,深入学校内涵项目建设,优质义务教育学校达318所、占比92.28%,6个区创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数量位居全省第一。钟楼区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
“双减”赋能
【身边故事】
健全“双减”长效机制是“常有优学”中重要的内容。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常州学子的校园生活和课余生活,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
武进区清英外国语学校把每周二设立为“无作业日”,学生们在这天没有笔头作业,可以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局前街小学出台学生睡眠管理的指导意见,掀起“我是睡眠管理小主人”的热潮,人人争取每天都有10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实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博爱小学的“魔方式”作业类型丰富,既有学科独立的,也有与各科共享、与生活勾连的,游戏式、创作式、实践式等,不同学生各取所需,因材施教;
……
“‘双减’以来,孩子作业少了,课后时间多了;家里的欢声笑语多了,烦恼、焦虑少了。”市民陈女士表示,以往的周末,总是奔波在去培训机构上课的路上。如今,每个周末,她都会带着孩子去郊外骑行、爬山、露营。“每周的‘锻炼’让孩子的体质也变好了,一年多来很少感冒发烧,上课也更有效率了。”
【记者透视】
增效才能减负。为全面推进“双减”工作走深走实,我市加强顶层设计引领,研究出台常州市“双减”实施方案,配套课后服务、作业管理、课堂教学改革,并出台文件加强对校外培训收费资金监管。
我市形成了“三四三”常州特色作业管理模式,“小学生回家没有书面作业、初中生基本不带书面作业回家”。该模式被列入教育部第四批学校落实“双减”典型案例、省教育厅首批“双减”工作典型案例进行推广。
创新课后服务“5+2+1”模式,即每周5天、每天2小时、每周六1次“常老师在线”服务。全市100%义务教育学校实施课后服务,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93.81%。在全省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质量评价和社会满意度调查中,常州市均位居第一。
“双减”之后,学生生活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良好教育生态逐步回归,向“人民满意的教育”越走越近。
“除”旧布新
【身边故事】
12月初,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英语老师顾慧艳在自己从教生涯的第八年,迎来了新突破——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
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意外之喜”。“按照之前的评聘条件,市级学科带头人必须获得高级教师的职称,而我才是中学一级教师,所以都没打算报名参评。”她说,得知今年评选条件放宽,打破了职称的限定,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交了材料。“没想到真评上了,这对我来说太振奋了。”
据了解,高级教师的职称由省人社厅评定,要求高且名额有限。获得高级教师的职称至少需要11至12年。“2年前,我顺利评上五级梯队中的骨干教师,成为学科带头人就成为了我的目标。”顾慧艳表示,这几年,虽然手握不少省、市级教育、教学荣誉,但高级教师这个职称要求,成为她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市级学科带头人不仅仅是一个荣誉,更像一面旗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和顾慧艳一样,同事周枫也“破格”成为市英语学科带头人。“市教育局的‘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我们青年教师工作更有奔头,也更敢想敢做。”周枫说。
据悉,今年共有177名非高级教师评上学科带头人,占总人数的65%。
【记者透视】
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今年起,市教育局改革教师评价方式,进一步向长期坚守一线、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教师倾斜,努力构建促进教师队伍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
据了解,教师的职称评聘、五级梯队评选、“三名工程”、“龙城十佳”等,均为我市打造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有力举措。“此次五级梯队的破格评选只是评价改革的第一步。之后,我们还会对教师的职称评聘、荣誉表扬等多方面进行细化改进。”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的教师节,我市评选出一批光荣在岗三十年的优秀教师。“除了切实增强广大教师的荣誉感和幸福感,更是引导激励广大教师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新时代大先生。”(记者 尹树荣 王芳 尤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