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中的一天上午,西林街道邹傅村党总支书记薛明拉开党群工作中心后门,出门左拐进入一个单元门上到二楼,“在我们村委隔壁,有一个贤惠的‘弟妹’,我们逢年过年都要去探望”。
薛明口中的贤惠“弟妹”,是71岁的杨杏凤,自从年轻时嫁到邹傅村,就开始悉心照料精神残疾的阿伯傅杏兴,已经整整46年。
“家里全靠这个儿媳妇”
看到薛明一行来拜年,第一个迎上来的是杨杏凤的婆婆,94岁的蒋焕娣。感谢过村里后,老太太一个劲地夸着小儿媳,“我家老头子走得早,小儿子身体也不好,前几年也去世了,家里全靠这个儿媳妇。别的不说,这么多年,她一个囫囵觉都没得睡哇。”
除了新年礼品慰问金,薛明还送上了一个木制的洗脚桶,“希望她在照顾阿伯、婆婆的同时,自己也要多保重,晚上多泡泡脚对身体有好处”。接过这个新年定制礼物,杨杏凤拿进屋子递给阿伯傅杏兴,“电动的没有这个安全,以后这个桶就归你了”。
只见傅杏兴衣着干净,房间也很整洁,没有一点异味。
照顾病人,“她受了很多委屈”
说起儿媳妇的好,蒋焕娣就停不下来,儿媳妇刚进家门的场景,老太太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她受了很多委屈。”
原来,傅杏兴是老太太的大儿子,患有精神疾病,脾气急躁。1976年,杨杏凤嫁到邹傅村后,就和丈夫一起照顾这个比自己大两岁的阿伯。刚进门的那会儿,有一天,她在大厅里拖地,让傅杏兴先在房间里待一会儿,过后再出来。没想到,傅杏兴抬手一个耳光,将她打得嘴角出血。
那一瞬间,全家人惊呆了,杨杏凤却只是叹了一口气,“有什么办法呢,他的情绪又不受自己控制,这点委屈忍忍也就过去了”。“一个耳光都没有把她打跑,没有吵着回娘家,也没要求分出去住。”蒋焕娣当时就知道,这个儿媳打着灯笼也难找。类似的事情,不止发生了一次,杨杏凤把委屈都咬着牙吞进了肚子里。
见到傅杏兴随便弹烟灰,杨杏凤上前制止,傅杏兴转身拿了一个烟灰缸。“现在,他很听我的话。”杨杏凤说。
及时发现阿伯的病情将其送医
起初,傅杏兴还能在离家近的小厂子打零工。杨杏凤清楚地记得,有一年夏天,傅杏兴下班回来心情不好,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一直抽烟。家人去问,他也不接话。
这件事情,杨杏凤放在了心里,有机会就和小厂子的工人打听阿伯的情况。果然,一名女工和她说起一桩事情。几天前,傅杏兴送一车冰棍去丽华,因为疏忽导致冰棍都化了,被对方厂家责备。回家后,傅杏兴一个人生闷气,没跟家人说。
知道了这个事情,杨杏凤立刻告诉了家人,对傅杏兴格外关注。几天后,他还是一句话不说,家人将他送医治疗。经过医生治疗、用药,病情慢慢稳定。也是这一次送医,傅杏兴被正式确诊精神残疾。医生说,如果不是细心的杨杏凤及时关注,病情肯定还会加重。
46年“承包”一大家子一日三餐
杨杏凤的公公60岁时就去世了,她的丈夫身体也不好,照顾阿伯的担子基本落在了她一个人的肩上。
每天早晨,她五点半就起床,一天三餐、六口人的伙食都由她“承包”。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村里拆迁,安置到华林家园二期,杨阿姨和婆婆、大伯分开住了。即便是这样,她每天还是一大早赶过去做饭、打扫卫生,基本上一整天都是呆在婆婆家。”村委工作人员李甜甜说,“我到村里工作,就知道这一家,大家都知道村里有个‘好弟妹’。”
杨杏凤的丈夫患病、去世后,她更加细心、体贴地照顾阿伯和婆婆。2017年10月5日早晨,她照例赶到婆婆家做早餐,吃饭时发现傅杏兴精神有点萎靡不振,特地留了个心眼。果然,傅杏兴吃着吃着饭,突然向后倒去。杨杏凤上去一把扶住,让傅杏兴不至于后脑着地。紧接着打电话给儿子,让他帮忙把大伯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诊断为中风,表示幸亏送得早,让先挂水看看病情能不能稳定。把一切安顿好后,杨杏凤又打电话给婆婆报平安,“她一个人在家,着急的。”
因为这次送医及时,傅杏兴没有造成偏瘫等后遗症,穿衣、吃饭基本可以自理。
宣传好家风的活教材
薛明说,村委的这个“好邻居”,是村里宣传良好家风的活教材。
“华林家园是安置小区,矛盾纠纷很多。村里工作人员调解时,遇到婆媳、妯娌之类的家庭纠纷,就会举这一家的例子。”薛明说,“杨杏凤几十年任劳任怨,照顾阿伯和婆婆,一句怨言没有,你家这点事情算什么?往往这个话一说出来,闹矛盾的双方就会觉得不好意思了。”(记者 汪磊 通讯员 徐建坤 图文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