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出了一个全国劳模!”
年前,武进区雪堰镇雅浦村陈家组的马瑞青,作为江苏苏豪国际集团丝线实业有限公司挡车工,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全国纺织工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个好消息,让雅浦村村民欢欣鼓舞。
今年42岁的马瑞青1996年进入丝线实业有限公司,成为丝巾挡车工。挡车岗位生产工艺杂、操作难度大,工作质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尤其是捻丝车间的扬返、成筒工序,操作复杂且技术性强——手里编着丝、眼睛余光同时还要扫着车,不仅要做到手脚麻利,还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这让很多工人发怵。马瑞青却没有退缩:既然干了,就一定要干好!为了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她利用碎片时间反复琢磨、练习。练到什么程度?同事们说,外人看她操作之快,首先想到的形容词就是“眼花缭乱”。
肯学、肯干、肯钻研,马瑞青很快从刚出校门的稚嫩女生成长为车间操作能手。在公司,只要提起马瑞青的技能水平,员工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各类比赛,她总是名列前茅。即便如此,她依然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只要上班,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着,8小时下来,巡回路线堪比步行40公里。
马瑞青既是生产者又是检验者,在保证产量的同时还要把好质量关。尤其是2005年,丝线实业有限公司与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强生公司合作生产医用缝合线后,100%的合格率就成为马瑞青团队努力的目标。
车间温度高达40℃,站着不动都是一身汗,马瑞青却能在里面一待一整天。为了找到完美的操作动作,她成百上千次地试验,手指上经常旧伤未好又添新伤。但不管是伤、病还是累,操作时她从不放过任何疵点。有一次,她发现一条丝的边上有极其微小的毛丝,按一般做法,只需将这条丝作为疵点丝剔除即可,但多年实践经验让她感到,这可能不是原料上自带的毛丝。为此,她找来车间管理人员检查机器设备,果真找到了故障部件,杜绝了后患。
2005年以来,马瑞青所在的编织车间已累计生产各类医用外科缝合线19.5亿米,每年为公司创造200多万元净利润,产品连续十多年被强生公司评为质量最佳。
近几年,随着大批老工人退休,公司决定加快培养各工种都擅长的“多面手”。“别人能行,我也能行。”马瑞青积极报名。
虽然像学徒一样从基本操作学起,费力且影响收入,但马瑞青毫无怨言。她依然是那个踏踏实实的“快手”,编织车间打结要求每分钟完成14个,她能达到16个;换筒接头要求12秒完成,她11秒就能做到。技术全面、零差错、手脚快的她,成了两个车间的抢手人物。
这么多年来,马瑞青心中始终有一个朴素的信念,就是简单事情要坚持做、用心做,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这名外科手术缝合线背后的“编织天使”,用勤劳、执着织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陈伟 周茜 张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