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午去看李阿姨,驿站有什么事要帮忙,就打我电话啊。”5月15日一早,阿芳(化名)拿着自己买的牛奶,和钟楼区邹区镇“德康驿站”负责人打了个招呼,就出门看望精神障碍居家康复患者李某去了。
比起刚接受社区矫正时的沉默消沉,现在的阿芳积极主动参加志愿服务,为有困难的服务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还会与社工们讨论如何更好地帮助弱势群体。阿芳说:“不看不知道,社区里仅智力缺陷的患者就有这么多,并且因为身体原因,他们的经济状况大多不好。我们刚开始走访时,没想到买些东西,后来就会准备些牛奶等礼物,表示一些心意……公益活动只能是一个补充,希望政府能更多地出台一些帮扶政策。”
2020年,阿芳因罪被判缓刑,依法执行社区矫正。刚来报到时,她不大说话,有时工作人员问一句她答一句,从不多话。在她的潜意识里,感觉刑判重了,心里有些不平衡。但是,人生没有如果,因为法律意识不强,阿芳必须承担犯罪造成的严重后果。
在接收阿芳入矫后,钟楼区司法局根据其实际情况,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联合常州壹加壹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由司法所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家庭成员等组成矫正小组,负责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让人欣慰的是,从接受社区矫正开始,她每个月都会准时完成教育学习和公益活动的各项任务。
从一开始的被动完成任务,到如今的主动参与志愿服务,一年多的社区矫正历程,阿芳的法律意识显著提升,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特别是参加志愿服务,更是十分积极,防疫值守、关爱老人、走访精神障碍患者、整理资料等,她都默默地服务着有需要的居民。
阿芳说:“我通过一次次参加志愿服务,感受到了服务社会、奉献爱心,帮助他人、收获自我的满足,在志愿服务中体验到了快乐,进一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阿芳的故事只是钟楼社区矫正对象的一个缩影,钟楼区司法局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积极探索“司法行政+社会组织+帮扶基地”联动工作模式,引进社会组织持续实施社区矫正项目,帮助一大批社矫对象顺利回归融入社会。(童华岗 朱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