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聚焦 >> 内容
55年来,他已从一个“雷锋迷”, 活成了“雷锋样”
发布日期:2023-04-28   来源:常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佝偻着身子,涨红了脸,胡世明把几十斤重的行李箱搬上电动车。身形单薄的他,一跨上车就有了气场。“龙城雷锋车”的旗帜,插在车头和车尾,在风中飘扬。
  “车头还新装了镭射灯。”胡世明有些得意地向记者展示——“啪”地打开,一束光带着“向雷锋学习”的字样,照向斜前方。
  4月27日,是胡世明70岁生日。凌晨4点27分,他骑上电动车出发,途径丹阳、南京、枣庄、兰考等地,一路上,他将通过自制展板宣传雷锋,与“雷锋班”第4任班长曲建文相聚,最终到达内蒙古看望马国成孤儿学校的孩子们。

  这位出了名的“雷锋迷”,55年执着收藏雷锋主题红色藏品,骑行大江南北,传播践行雷锋精神,把助人为乐作为使命、习惯和生活方式,活成了“雷锋的样子”。

  痴迷收藏雷锋主题物品
  在常州经开区戚墅堰街道的金贸大厦,一场“学习雷锋精神”主题展在这里举办,1万多件雷锋主题展品,都来自胡世明的收藏。
  一条红被面,丝线绣出毛体书法“向雷锋同志学习”以及雷锋做好事的场景,一角绣着“浙江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字样——被胡世明视若珍宝。10多年前他在安徽蚌埠偶遇这床被面时,毫不犹豫地花3500元买下,一些收藏家出高价求购,都被他坚决拒绝。
  几十年来,凡是跟雷锋相关的邮票、像章、塑像、火花、书籍、画册、水杯……只要进入视野,胡世明都不会放过。小妹胡世华记得,有一年清明节全家回浙江扫墓,在上海转车的间隙,胡世明说“出去一趟,一会儿就回。”可左等右等不见他来,原来是去城隍庙寻找雷锋主题纪念品了。
  上世纪90年代,胡世明在旧货摊上看到一本1961年2月出版的《解放军画报》,刊登了关于《苦孩子好战士雷锋》的报道。但这是一年册的合订本,价格150元,摊主不同意拆开卖。他每个星期都去,软磨硬泡了一年,终于感动摊主,答应拆开来10元单卖给他。
  2013年,胡世明搬去戚大街社区,有人跟社区书记方雷打趣:“有个‘疯子’到你这里来了。”方雷去一瞧,胡世明家的门厅、过道、储藏室、柜子里、床底下,全摆满了雷锋主题藏品,还有一棵酷似“雷锋帽”的松树盆景。为腾出空间放这些宝贝,他劝说妻子到怀孕的女儿家去住,还把睡觉的床都拆了,打起了地铺。
  所见所闻,令方雷震撼。在街道和社区的帮助下,2019年6月21日,戚大街社区红色基因馆开馆,陈列了几千件红色文献资料、像章、书籍、雕塑,皆为胡世明提供。社区组织生活会、道德讲堂、冬训宣讲、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等,都在这儿举行。
  此后,胡世明就搬进了红色基因馆。每天,他都要“盘一盘”这些宝贝,为观众义务讲解展品背后的故事。
  将雷锋树立为一生的榜样
  胡世明出生于工人家庭,父亲是戚机厂的技术员,乐于助人。“父母教给了我成长第一课。”胡世明说,小时候住在戚墅堰老工房区,20户人家共用3个水龙头洗菜、洗衣,为了让大家用得舒心,母亲总把水龙头擦得锃亮。
  1968年,15岁的胡世明进入戚墅堰铁路中学。当时,全国轰轰烈烈开展学雷锋活动,他给设计雕刻了一枚印章:一面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另一面是“为人民服务”。每年领到新书,他都认真地盖上印章,并开始收集有关雷锋的资料。
  戚机厂老厂长刘仲南记得,1984年当铸铁车间主任时,就听说有个“老好人”叫胡世明:急难险重的活,他第一个冲上前;厂里组织给灾区捐款,他总是金额最多;他还帮大伙儿修自行车,自己掏钱买零件,忙起来饭都顾不上吃。
  遴选质检员时,几个领导不约而同想到胡世明。相比原先的岗位,质检员工资低了好几十元,明显“吃亏”。没承想胡世明一口答应:“哪里需要,我就去哪里。”在这个岗位上,他一直干到退休,没出过任何差错,协作单位的同志也交口称赞。
  妻子万玉英知道,胡世明有很浓厚的雷锋情怀:他曾经下河救过人;为工友患白血病的孩子捐出了一整月工资;邻居住院,其女儿结婚时,胡世明帮着张罗婚礼,忙了一星期,分文不收。
  购买藏品开支不小,常常令胡世明捉襟见肘。他很多年没有添置过新衣物,衣服鞋子不是亲戚朋友送的,就是从二手市场淘回来的。手机也经常欠费停机,妻子打不通电话,就知道他又没钱充话费了,得先帮他充值才能联系上。
  几年前,在横林镇三岔路口,胡世明见到一辆电动三轮车侧翻,忙上前帮忙。为把三轮车抬上货车,一次、两次拼尽全力……终于成功时,才感到腰部剧痛,一屁股瘫在了地上。咬牙回到家,在床上躺了3个月。再起身时,他的腰弯成了“折尺”,原本一米七几的个头,变成1.66米。

  “不要命了!”万玉英落了泪。结婚几十年,胡世明的工资全花在收藏和传播雷锋精神上了,直到2013年购买新房,才把工资交给家里。但他也有体贴的一面,只要有时间就分担家务;在外面尝到好吃的菜,会主动“取经”,惦记着给家人“露一手”。

  做传播雷锋精神的“蒲公英”
  破旧的28寸自行车,漆皮已失去本色,两块挡泥板上长满了锈斑,这是胡世明骑坏的第3辆自行车。多年来,他骑车走遍大江南北,学雷锋、说雷锋。此前的两辆车,分别捐给了佳木斯市和湖南长沙的纪念馆。
  胡世明有个特殊的笔记本,贴满了从报纸上剪下的与烈士相关的新闻报道,其中一张是2000年4月的报道《一位烈士遗孤的期盼》。连云港灌南县一个名叫吉云云的烈士遗孤,期盼能够到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看看爸爸,而她因病无法长途旅行。胡世明读完报道后,决定要帮助云云完成心愿。
  2000年4月29日深夜,胡世明登上开往云南的列车。经过57个小时的颠簸,他到达昆明,然后转乘15个小时的汽车。距离麻栗坡还有30公里时,车突然坏了,他只好沿着崎岖山路步行,脚都走出了血泡。到达目的地,看着眼前3000多座坟冢,1000度近视的胡世明犯了难。
  一个路人被胡世明感动,主动帮他寻找,附近的安保人员、农民工也闻讯相助。忽然,有人高喊:“找到了!找到了!”在吉兴林烈士的墓前,胡世明用摄像机仔细拍摄,并把照片和影像带回云云的病床前,少女泪如泉涌。
  几十年来,胡世明利用工休时间,骑着“雷锋车”跑遍了井冈山、延安、沈阳等地。他曾骑车1500多公里,到陕西靖边的马国成孤儿学校看望孩子们。泰兴杨根思烈士陵园、南京雨花台、南昌方志敏烈士陵园、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都有他的足迹。每到一处,他都会捐50元,并送上一面自己做的锦旗,缅怀先烈。
  刘浦东是胡世明的“骑友”,曾陪胡世明一起前往兰考、开封,对沿路的甘苦深有体会:胡世明给自己定下标准,每天食宿不超过30元,渴了就拿出水壶喝两口,饿了就啃几口冷馒头。他情愿把省下来的钱给烈士买鲜花,给孤儿院的孩子们买书本。星夜赶路是常事,一次路上碰到暴雨,他俩摔得浑身是泥浆,旅店不让住宿,只好在路边屋檐下将就了一晚。
  “九头牛都拉不回他。”多年的同事张汉明忘不了,2013年胡世明带着80斤重的行李和礼品,经过27天的骑行,来到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晨阳希望学校看望孩子们。一路跋山涉水,胡世明不慎拉伤了腿,可他到了目的地又精神起来,大声给孩子们讲雷锋故事。
  一路行走,一路传播正能量。前两年在安徽宣城,一支大学生骑行队看到胡世明的“雷锋车”,好奇地随行50公里,和他同路半个月,共同宣传雷锋精神。
  小妹胡世华最敬佩三哥胡世明,“从小他就是学雷锋标兵。上学时同学腿摔伤了,他就背着同学上学,风雨无阻。”
  胡世明55年的坚守,感染了一大批人,张汉明等老工友、老街坊常常到展馆当志愿者。戚墅堰街道成立“741”志愿兵团,组建了“理论戚骑兵、阳光帮扶团、便民勤务兵、文艺轻骑兵”等志愿队伍,活跃的志愿者有约3000名。
  有人问胡世明,耗一生的心力这样做,值不值、傻不傻?胡世明认真地说道:“我心目中的雷锋精神,要时时讲、天天讲,让每一天都变成学雷锋日,让人们时常听到雷锋、想起雷锋、学习雷锋,把雷锋精神代代相传。”(记者 刘懿 张舒逸 文 夏晨希 摄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