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5岁开始上班时,湖塘老街上的修表店还是集体的,员工十几号人。后来,电子产品多了,戴表的人少了,修的也少了,修表店解散了,只有他一个人留了下来。钟情一生,修复时间,滴答声里,见证一位匠人情怀。
老街老店,他守着小店修表57年了
在常州市武进区的闹市里,有一条数百米长的老街——湖塘街。走在老街,这里的人仿佛与城市无关,悠然自得。街上有不少老字号店铺,仍然保留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街景风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街的中段有爿钟表修理铺,墙面已经斑驳,玻璃上写着每天营业时间,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修表老师傅,正戴着放大镜,修理手表。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来我店里了。”小店主人名叫王金旦,今年73岁,他家也在老街上。“我已经修了57年的钟表了!”
王金旦的小店面积只有二三十平方米,里面陈列着各种钟表,靠近门的地方还有一排老式的柜子。柜子分成一格一格,和中药柜很相似。“除了这些柜子,我用的桌子也都几十年了。以前,这些柜子都是用来装表和零部件的,现在生意少了,里面都空了。”
如果不讲话,老房子里只有钟表的滴答声。这声音配合着老街景,仿佛穿越了。
曾经,这个小店在常武地区很有名
从小在湖塘老街长大,王金旦对老街的历史较为了解。“这条街很早就有了。明末清初,湖塘街市就已有了雏形。”
湖塘老街是一条以商业兴盛而著称的街巷,上个世纪初,湖塘南街、北街已是商铺林立,其中纱布和米摊的数量最多。
1953年,根据当时集镇建设需要,将湖塘街(中街和上街)、横街两侧的店铺拆建和拓宽,拆掉了街面的石板,铺上了碎黄石。1956年,根据对私营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分别组成公私合营、合作商店以及合作小组。
“我们这家钟表店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公私合营的产物,最早就归集体所有,是常武地区有名的钟表修理店,鼎盛时期有10多人在此供职。”
来这里的大多数老年人,修表其实修的是情怀
“修理钟表易懂难精,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不仅需要精细的技术,更需要不同寻常的耐心。”做了三年学徒后,王金旦才正式独当一面,开始独立接活。
在他记忆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修表匠最忙碌的时期。那时候,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被称为“结婚三件套”。所以,手表在那时候很流行。“当时,我们不仅有常武地区的客户,还有无锡、苏州、上海等地的客户把手表送来修。”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电子钟表逐渐普及。电子表的价格越来越低,更新换代也快,修表业务量逐年递减,一年不如一年。王金旦的师兄弟们退休的退休、改行的改行,现在就剩下他这“孤家寡人”了。
其实,王金旦也有过多次转行的好机会,但他一直舍不得离开这个行业。凭着热爱,他一直坚守到了现在。
“我就是喜欢干修表的工作,赚钱是次要的。”王金旦说,他修表的价格,一次在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至今还有上海等地的客人赶来,让他帮忙修表。“一些老表,修了又修,其实修的就是情怀。因为老机械表和其他日用品相比,更容易产生特殊的纪念价值。”
所以,现在来找他修表的人,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少数人修表的目的是想继续使用,而更多的人是为了修好收藏。与其说他是在修表,不如说他是在“修复”着记忆。
这几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王金旦的眼睛越来越看不清了,手脚也不麻利了。之前,他曾有过收徒的念头,但年轻人怕吃苦,不想学这一行。
“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干到什么时候。等到真的干不动了,我就不干了。”王金旦说。(吕洪涛 图文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