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全国职业教育高地建设城市、全国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教育现代化30年来,常州教育在改革中创新,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瞄准“公平、优质”两大目标,主攻“推进均衡、提升质量、增强活力”三大任务,基本构建成“基础教育更高品质、职业教育更高水平、高等教育更有特色、终身教育更有成效”的新格局,教育现代化建设综合水平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从“施工图”到“实景图” 一体化统筹教育资源布局
各种功能性教室、标准化塑胶操场、智慧校园一体化系统……今年9月,常州市科教城小学正式投用(如图)。该校委托局前街小学教育集团管理,由局小派出执行校长和骨干教师实施一体化办学。学校与局小深度融合,管理联动,联合开发课程、开展教研,以实现学校的高品质发展。
据了解,近年来,武进区教育投入超251亿元,完成新建改扩建项目68个,新增学位近54000个,仅今年就有8所新建学校投入使用。
武进区在资源建设上的发展,是我市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的一个缩影。30年来,我市坚持全市域一体化统筹教育资源布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525所,累计增加学位27.4万个。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南航天目湖校区、南医大常州校区等先后落户常州,由4所普通高校和3个办班点,增加扩容为5所本科院校和8所专科院校,在校生规模由1993年的8897人增加至目前的17.25万人。
作为国内较早提出学习型城市愿景、率先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常州,瞄准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高品质终身教育,形成了常州开放大学、辖市区社区学院、乡镇街道教育中心、村社区居民学校四级终身教育体系,成功加入全球首批学习型城市网络。全市教育总体布局更加优化、规模逐步扩大,教育现代化宏伟愿景正落地成为现实图景。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今年5月,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成立。集团以联盟式办学为合作模式,常州市邹区实验小学为核心校,成员学校包括常州市卜弋小学、常州市泰村实验学校(小学部)、常州市邹区第二实验小学。
据了解,钟楼区近年来以全覆盖的“899”优质教育工程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全区现有8个学前教育集团、9个小学教育集团、9个中学教育集团,搭建了教育共同体发展平台,变革学校综合评价办法,促进“大校+小校”“强校+弱校”“老校+新校”“城校+乡校”的均衡发展。
集团化助力优质均衡发展。我市自2007年起开始探索实践集团化办学,逐步形成了“全域化、六维度、三学段”常州模式。全市现有集团化办学核心校164所,成员学校620所,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分别达到98.57%、97.49%、53.85%。
坚持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上世纪末,我市就启动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内容的“金边工程”,实施以“同在一片蓝天,共享良好教育”为目标的“蓝天计划”。2003年又推进以学校变革为宗旨的“学校主动发展”工程,2004年启动以优质教学资源下乡为主要举措的“春晖工程”。2007年以来,又先后启动“集团化办学”“优质学校建设”“新优质学校”创建工作。我市在2013年率先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
今年,6个辖市区通过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验收,3个辖市区接受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现场评估认定,常州教育逐步驶上了优质均衡发展的“快车道”。
从“蓄势能”到“赋动能” 深化产教融合助力产业发展
在今年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中,我市职业教育类获奖占12席,包括一等奖1项(全国共70项,江苏省获奖7项);二等奖11项(全国共500项,江苏省获奖59项),获奖总数位列全省第二,获奖院校比例全省最高。
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市的一张亮丽名片。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市在全国首创“城市职教中心”模式。进入新世纪,推进职业院校向城市新区和产业园区集聚,加快建设“适应轨道交通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城东职教联盟,“以科教城为创新之核”的城南高职园区,“以服务新农村为本”的城西职教特色小镇,“以旅游商贸为主”的城北职教基地,形成了4座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发展的“职教综合体”。
以建设“中国职教名城”为奋斗目标,近年来,我市以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国家首批常州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建设,实现了国家职业教育“一体两翼”总体布局在常州的“两翼齐飞”。
截至目前,我市共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2个、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3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9个,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更深。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量连续9年位列全省第一,教育支撑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的动能更加强劲。(尤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