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龙城志愿者 >> 内容
20名大学生与社区老人结对3年 “岁月如歌”:照进老人心中的一缕暖阳
发布日期:2023-03-08   来源:常州日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有个人能够跟我们说说话,回忆一下过去的日子,心情真的好了很多。”初春的暖阳下,老人孙建如和前来看望她的江苏理工学院大学生何紫芸、沈小闵回忆起青春的岁月,越说越高兴。
  这种结对上门聊天、充分互动的老年人陪伴服务,是荷花池街道西新桥一村社区与社会组织常州市星原公益组织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引入的“岁月如歌”社区老年人精神慰藉援助服务项目。20名江苏理工学院大学生与社区12名老年人结对,3年多来,一共入户看望老人557人次,举办各类互动活动18场。
  一句问候慰藉一颗心
  “有的时候,老年人不仅需要生活上的照顾,他们内心的孤独,更需要有一扇交流的窗口。”西新桥一村社区党委书记周俊告诉记者,发起“岁月如歌”社区老年人精神慰藉援助服务,正是考虑到很多老年人退休后较难适应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新的社会角色,心理疾病“一触即发”。但很多子女自身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中老人,很少与老人沟通交流,让老年人倍感孤独。而“岁月如歌”正是将大学生与老年人结对,给他们打开一扇交流的窗口。
  从2019年开始,服务形式以两名大学生为一组,一组结对两名老年人,不定期预约后上门陪伴聊天,提供精神慰藉援助志愿服务。
  “我腿脚不便,以前总是一个人在家里看电视,很少外出活动。但是他们过来了,我这里就热闹了。”张小林是一名独居老人,她的儿女们每周都会回来看望一次,社区也很关心她,即使这样,她有时也十分孤独。活动开始后,江苏理工学院的蒋雨欣和倪睿媛走进了老人的生活,跟她聊曾孙女和曾外孙女,教她上网、刷视频……志愿服务结对上门,把陪伴滴入日常的生活中,与老人们真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家住凯纳华侨城的虞先生说,他和妻子两个人住,和他们结对的王亚萍、刘慧老师,2个月里就来了8次,她们还专门为其做心理咨询和精神慰藉。
  即使在3年疫情期间,志愿者们也会通过视频、电话、微信等方式与结对老人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提供多种方式的精神慰藉服务。
  缅怀往事增进交流
  “与年过耄耋的老人闲聊,犹如翻开一本厚重的古书,抚摸着粗糙的书脊,翻阅着泛黄的纸页,看一个一个场景跃入脑海。张爷爷的皮肤在岁月的磨砺下变得干枯,眼神却依旧清澈明亮。唯有真正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才能诉说出教科书上没有的故事。”江涵哲经常去陪张鹤清老人,听他讲过去的故事,从子女插队下乡、改革开放,张鹤清以一名工人党员的视角讲述着他经历过的岁月。
  与此同时,陈悦、孟鑫两位同学也经常到郑长夏老人家进行上门服务。“好厉害的爷爷奶奶呀。东南大学毕业,多次出访国外,秉持学到老活到老的理念,生活中也有一直记笔记的习惯,让我们受益匪浅。”陈悦说,翻看老人拍的照片、写的游记感受,给自己的人生也拓宽了很多。
  缅怀往事增进交流是“岁月如歌”社区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的系列活动之一。该活动持续六周,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大学生们与自愿报名的17位社区老年居民,一起参加包括“有缘相识”“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我珍藏的老照片”“我走过的地方”“人生多重奏以及回顾与展望”等六个主题活动,帮助老年人追忆人生经历中的美好往事,找到自己的价值感,更加珍惜当下幸福生活,得到老年居民广泛好评。义工们还专门为社区老年人建立缅怀往事小组微信群,倡导线上线下互动交流。
  双向奔赴与特色养老
  “岁月如歌”社区老年人精神慰藉援助服务项目创造了大学生志愿者与社区老年人的互动,这样的双向奔赴使老年人精神慰藉援助服务项目意义更为深远。
  年近80岁的欧阳宴老先生用“创新、中意和感动”三个词总结了他参加结对服务后的感受。作为一名湖南人,年轻时工作在湖北,退休后南下深圳、后又定居海外多年,近两年才回到常州和女儿一起生活。他有一个好习惯,每次义工们上门服务之后,欧阳老师都会及时整理成图文美篇,分享到朋友圈,全国各地的老朋友、老同事们纷纷点赞,投来羡慕的目光,其中不乏赞美常州社会组织对老年人的关心、关爱,感叹常州提供如此周到贴心的精神慰藉援助服务。“从义工老师们身上感受到了无私奉献、积极乐观的精神,看到了新时代年轻一代别样的风貌。”
  “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西新桥一村社区将进一步整合养老资源,形成养老生态圈,组建社区“五老”银发志愿服务队,更好提升社区为老服务品质,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推动为老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王淑君 余甜萍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