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龙城志愿者 >> 内容
德康驿站:点亮“不愿说”的心愿
发布日期:2024-01-29   来源:常州晚报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打开公寓门后,迎接横林镇新春上门慰问志愿者的是小王的父母,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27岁的小王,是长期居家的精神障碍患者。

小王的家在横林新乐一村,一户两居室的老房子,房子不大,阳光洒进来,充满了明亮的光线。面对上门慰问的政府工作人员,在房间抱着两个篮球的小王像个小孩一样,不停地搓手,观察对方反应。

“不是遗传,他本来应该不笨的,可惜难产,医生用产钳夹到了头才这样。”每次镇上工作人员上门慰问,这句话,小王妈妈都会强调。

为了治好小王,老两口去了不少地方,但从年轻力壮到白发苍苍,随着护理时间的无限延长,老两口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唯一想的就是,我们走了,他怎么办?”小王妈妈说。

“碍于自尊和面子,不到万不得已,有些家属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家里有这么一个病人,尤其是这个患者年纪还不是很大的时候。”上门慰问的横林镇行政审批局副局长周秋月说。符合条件的精神障碍病人要办理相关的补贴,家属需要自己提交相关申请。在横林镇,依然有一部分家属不愿意为病人办理精神残疾人证,“那些居家照顾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属,很多就像‘隐形人’一样,默默承受一切。”

长期照顾下来,很多居家照顾的精神障碍患者成为了全家人的“情绪开关”,随着病人病情的变化,家属们的自我情绪也被无限拉长。

“她好的时候,一切都好;她不好了,我们也不好了。”同样住在新乐一村的住户贵芳说,孙女乐乐的情绪状态就是全家人的晴雨表。

乐乐父母离异,父亲因为精神障碍疾病长期住在牛塘医院,目前和奶奶贵芳同住。老旧的公寓楼内,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在横林镇工作人员春节上门探望时,奶奶还欣慰地说,状态好的时候,乐乐还能帮助两位老人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被迫关在家中,是部分精神障碍患者的窘境,让这些居家的精神障碍患者顺利回归社会,则成为了这些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心中一个“不愿说”的心愿。

封闭的环境和开放的渴望,矛盾如何破解?

2023年,横林镇德康驿站成立,并在瑞丰社区设立了350平方米的活动中心,有阅览室、职业康复室、心理咨询室、多功能康复活动室、体能训练室、艺术治疗室等功能区域的配套设施,引入第三方家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日常运营,这是专门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集中康复、回归社会的阵地。

“驿站不只是帮助精神障碍病人康复、消除疾病症状,也要让病人重新获得生活意义、人生目标,回归社会。”周秋月说,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双向奔赴:驿站可以为家属照顾者提供及时、正确的资讯、照顾建议及药物随访,家属也要积极地反馈精神障碍患者的情况、参与活动,给予被照顾者更多支持。

“部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散居在农村,身体不适且交通不便,为此,我们把一周一次的康复训练下沉到各个村社区。”德康驿站康复师费学良说。康复课程的学科很简单,也很日常,“学会一个人坐公交车、一个人花钱买菜,都是教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再在他们的课程中加一些逐步恢复正常交往的科目。”

除基本课程,德康驿站还利用当地特色资源,联合打造红联村小菜园农疗基地,开展横林掐丝珐琅画教学,为康复员提供增收机会。同时在德安医院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开设了音乐疗愈、原生艺术治疗等特色课程,深受康复员的喜爱。

令人欣喜的是,横林德康驿站开设后,不少学员逐渐掌握了自理能力,学会了基础社交,尝试返回社会。“驿站开放不到一年,取得的成绩非常令人惊喜。”驿站志愿者陶婷婷说,“长期以来,横林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只能通过医生上门或患者到院进行,而驿站为患者康复提供了开放、包容的环境,真正成为了一座精神障碍患者联通社会的桥梁。”

截至目前,横林镇德康驿站服务辖区精神障碍患者322人,其中机构内服务21人、接受居家服务301人。(本报记者 李垚 通讯员 李玉和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