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把‘组团式’援疆作为‘历练平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帮助受援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帮助当地学生增学识、强技能,帮助受援地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秀教师队伍。”8月20日上午,常州市教育系统第三批“组团式”援疆支教团带着这样的目标,出发奔赴新疆克州乌恰县、新疆伊犁州伊宁市和尼勒克县接续援疆。
27位教师接续援疆,他们中有的已是再次出发
第三批“组团式”援疆支教团由27位教师组成,其中有党员10名,高级职称教师13名,中级职称教师14名,平均年龄46岁。他们之中有资深的学校管理层,有专业引领的学校骨干,有重整行装、再次出发的学科带头人,有怀揣教育梦想、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援疆,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使命。一方面,我们要把常州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新疆,让新疆的孩子也享受‘常有优学’的润泽;另一方面,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坚定的教育信念,克服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常州市教科院附属初级中学副校长陈广余动情地表示。“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我将尽自己绵薄之力,把教育事业写在祖国大地上。”常州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丁瑛说道。
常州市田家炳高级中学教师丰茂盛从教25年,2019年,学校首次转发常州市选派援疆教师相关通知时,他就有意报名。但因正承担毕业班教学任务,孩子次年也将高考,爱人和父母均不在常州,面临工作、家庭方面双重困难,不得已作罢。 如今,孩子已念大学,今年2月爱人从山东赴青海支教,更坚定了他的支教意愿,“希望能为教育援疆踏踏实实贡献一份力量!”从教28年的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教师许怀琴,是第二批“组团式”援疆教师团队中唯一留任的支教教师,再次出发前往边疆,她依然心潮澎湃:“对于很多援疆教师来说,援疆的期限不是一期,而是一生。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要求自己,尊重孩子们的民族习惯,和当地老师真诚合作,竭力做好和受援地尼勒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争取做好促进民族大融合大发展的使者。”
站上新疆的讲台,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学得更好
一直以来,常州市教育系统援疆支教团以党建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为载体,不断促进受援地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让常州教育对口帮扶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第二批尼勒克县支教团老师们由于不适应气候、生活和工作节奏,刚入疆的一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人感冒、咳嗽、发烧,但是没有人因此而影响一节课。援疆教师们不仅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工作,而且把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传、帮、带”等形式带给当地教师,他们通过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搭建“名师工作室”交流桥梁、研究“特色化办学途径”、开设校本课程等形式,共开设了37节示范课、30个学科专题讲座,参与教研活动120余次,听评课260多节,开设140余门社团活动课,大大提高了受援学校的办学水平。
站上新疆的讲台,援疆教师用心用情用爱,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学得更好。乌恰县支教团老师们立足所带班级,钻研课标、教材,精心落实各项教学常规,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期中、期末等各项考试中,援疆老师们所任班级的学科成绩大多名列县域前列。
捧着一颗心来,留下一片春色。据统计,2011年至今,常州共派出援青、援疆、援陕教师617名,目前在援教师共77名,其中援疆38名、援青12名、援陕27名。常州支教教师足迹遍布青海湖畔、天山南北和三秦大地,他们用热血与豪情,压茬接力、薪火相传,点亮各族学子的人生梦想。支教团队展现出来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取得的突出业绩,得到了受援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本报记者 许愿 通讯员 李剑 图文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