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经开区实验初级中学八(1)班教室最后一排,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少年神情专注,他便是身患罕见病——DMD(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蒋飞晨,今年是他与世界交锋的第十六年。
轮椅少年,在知识中寻找自由
2个月大时,蒋飞晨被确诊为DMD。作为一种主要发生于男性群体中的罕见病,DMD发病率为1/3500,若不及时干预治疗,患者通常在12岁前失去行走能力。目前,DMD仍无法被治愈。小学二年级,蒋飞晨便无法站立行走,从此以轮椅代步。脊柱侧弯、肌肉萎缩也逐渐侵蚀他的身体,刷牙、吃饭、喝水、翻身皆需母亲黄仁素帮助。如今,在疾病的阴影下,药物成为蒋飞晨生活的必需品,他每天需服用九种药物以维持心肺功能、延缓肌肉退化。
尽管如此,蒋飞晨仍以书本为翼,在知识中寻找自由,家中书柜堆满数百本读物。“我爱读书,最大的心愿就是考上大学,不管有多难,我都会为之努力。”他表示。
如今,在学校学习时,蒋飞晨需用绑带固定双脚、支具支撑脊椎,腋下因长期摩擦渗出血痕。因肌肉无力,蒋飞晨需要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功课。放学回家,他每天都要进行肌肉训练,常常到很晚才能入睡。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想过放弃,以惊人的毅力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更令人动容的是,尽管自身深陷罕见病困境与经济拮据的泥沼,但蒋飞晨始终以微薄之力回馈社会。他加入“一加爱心社”已近十年,定期参与敬老院、爱心义卖等志愿服务,用残存的行动力传递善意;积极为玉树暖冬计划、缅甸地震、加沙援助等捐款捐物,用行动诠释了“苦难中的共情”。
“钢铁侠”妈妈,最坚实的守护
黄仁素,这位年仅四十出头却已白发点点的母亲,是蒋飞晨生命中最坚实的支柱。
每天清晨,在观墩花苑的廉租房中,黄仁素弓着腰,将一根褪色的丝巾绕过脖颈,另一端熟练地缠住儿子蒋飞晨的膝盖。“三、二、一——”她屏住呼吸,脖颈青筋凸起,像纤夫拉紧命运的绳索,将110斤的少年从床上一寸寸地挪向轮椅。
每天,黄仁素要重复这样抱起的动作十多次,帮助儿子上厕所、起床、下车、按摩等。睡觉时,儿子翻身、侧身、挠痒也都需要她的帮助,她几乎每夜都要起床8次照顾儿子。虽长期劳累,她却从未抱怨:“只要他开心,我做什么都值得。”
为了给儿子治病,黄仁素曾带着他先后前往沈阳、上海等地方四处奔波求医,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为贴身照顾儿子,黄仁素放弃全职工作,仅靠每月近2000元的低保和电子厂零散的手工活维持生计。即便生活拮据,她仍坚持让儿子接受教育:“我不想他的人生只有病痛,他值得看到更大的世界。”
学校特批她陪读,并提供休息室,但她始终“隐身”于教室外,仅在蒋飞晨需要上厕所、喝水时出现,只为让儿子像普通孩子一样被平等对待。
多方合力,铺就希望之桥
蒋飞晨的成长路上,无数双手为他铺就希望之桥。
为方便蒋飞晨的日常学习活动,常州经开区实验初级中学特将教室设在一楼,并配备了无障碍设施:一楼无台阶、无障碍卫生间等,让蒋飞晨得以自主驾驶轮椅穿梭于校园,从校门到教室仅需三分钟。
学校为黄仁素安排了陪读休息室,并帮助蒋飞晨申请义务教育阶段生活补助费、“牵手成长计划”助学金,并为他减免各项费用,暖心守护轮椅少年的求学梦想。
不仅是学校的贴心守护,蒋飞晨还拥有一群贴心小伙伴。班级同学自发组成帮扶小队,作为其“专属翅膀”,这些朋友带着他上学放学、打水打饭、协助学习。两年来,从未间断。
常州经开区实验初级中学在“路·成”校训引领下,秉持“路在脚下,笃行至成”的办学理念,“五育并举”走内涵发展之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诠释“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消除差异,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尊重与支持中,走出属于自己的‘至成’之路”。
“一路走来,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心里非常感激。”黄仁素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