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未成年人 >> 内容
朱林镇未保站:多感官启蒙工坊点亮法治童心
发布日期:2025-09-03   来源:文明网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彩笔在画纸上划过的沙沙声、孩子们围着“法务转盘”的欢笑声、小手掌拍打“规则节拍”的咚咚声,交织成夏日里最鲜活的图景。今年暑期,朱林镇未保站与龙溪社区 、小红妈爱心社开设“五感护童・法润龙溪”法治启蒙工坊,以“视、听、触、嗅、味”五感体验为核心,将抽象法治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趣味体验,搭建沉浸式法治成长平台。

锚定儿童需求,导入“个人-家庭-社会”分层法治内容

紧扣儿童法治认知痛点与成长需求,以“生活场景”为核心搭建递进式内容体系,让法治知识“贴生活、用得上”。一是在个人层面,筑牢自我保护根基。聚焦“规则启蒙”与“身体权利”,帮孩子建立“自我边界”认知。规则启蒙通过“班级契约”“红绿灯游戏”传递“轮流”“尊重”等基础规则,如“玩具轮流玩”“不打断他人说话”;身体权利教育以“隐私部位识别”“安全接触判断”为重点,用“红绿贴纸标记身体部位”明确边界,让孩子懂“我的身体我做主”。二是在社区家庭层面,培养责任与安全能力。延伸日常场景,强化实用技能。家庭责任模块借“家务转盘”“亲子任务卡”传递“平等担责”理念,让孩子实践“浇水、收玩具”等家务;公共安全与紧急救助模块聚焦“社区安全标志识别”“危险场景避险”及“创可贴包扎”,让孩子在熟悉场景中懂安全、会应对。三是在社会交往层面,塑造公平与协作素养。公平交换通过“玩具法庭”“自由市集”引导“平等协商”,如“争抢玩具轮流玩”“交换玩具先询问”;同伴互助以“合作搭桥”“互助勋章”传递“团结价值”,分组用纸板搭“友爱之桥”运球并定“不推挤、互相扶”规则,让孩子体会“协作更高效”。

创新五感体验,打造“感知-操作-实践”具象学习路径

针对儿童“具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以“场景化沉浸”激活多感官,让抽象法治知识变鲜活。一是五感游戏,让知识“可感知”。规则启蒙日《和甘伯伯去游河》课上,小红妈社工仿小鸭“嘎嘎抢船”声、讲翻船故事(听觉),配绘本画面(视觉),孩子明悟 “违规有风险,守规有收获”;紧急救助日《小熊受伤了》人偶剧中,“小熊”揉伤膝(视觉)、“兔医生”报地址(听觉),“急救箱”旁放消毒水味卡(嗅觉),学会求助后发薄荷糖(味觉),让“紧急救助”成为带温度的技能。二是五感识别,让知识“可操作”。身体安全涂鸦课用磨砂红贴纸标隐私部位、亮面绿贴纸标安全部位(触觉+视觉),教室飘薰衣草香(嗅觉),老师念引导语(听觉),深化“身体边界”认知;社区探索中,孩子摸消防栓(触觉)、看灭火标志(视觉),“安全提示卡”带柠檬香(嗅觉),让安全标志成“可触摸的信号”。三是五感演练,让知识“可践行”。“玩具法庭” 铺木桌布、放木香薰(嗅觉),“小法官”戴法帽(触觉),听诉求(听觉)、看规则卡(视觉),协商后分“公平蛋糕”(味觉);社区安全迷宫里,安全路线飘花香、危险区带艾草香(嗅觉),孩子踩呼啦圈(触觉)、看标志(视觉)、互提醒(听觉),玩中掌握避险技能。

聚焦知行合一,实现“认知- 行为-意识”-三维转变

以“学用结合”为目标,通过“体验-巩固-践行”闭环,让法治知识从“懂”到“用”。一是认知维度从“模糊”到“清晰”,孩子对“规则”“权利”“安全”的认知从“被动接受”变“主动理解”。开营前,多数孩子答不出“陌生人邀自己去偏僻地方该怎么办”;闭营时,90% 以上能明确说出“先摆手拒绝+立刻找身边老师或家长”,还能举例说明“不能跟不认识的人走,哪怕对方给玩具”;社区安全问答中能清晰讲“消防栓灭火”“紧急出口逃生”。二是行为维度从“被动”到“主动”,法治知识逐渐内化为行为习惯。活动前玩具争抢频发,活动后孩子主动提“轮流玩,数到20 换”,甚至调解同伴争端;家庭反馈显示,60% 孩子能主动完成“家务转盘”任务,如帮妈妈洗碗、浇花,将“家庭责任”从“任务”变“日常”。三是意识维度从“无知”到“自觉”,“权利意识”与“安全意识”显著提升。“法治庆典日”情景答辩中,孩子能答“看到同伴被欺负要上前制止+告诉老师”“同学受伤扶起来+告老师”;日常中看到“小心地滑”标志会提醒同伴“慢慢走”,这种从认知明晰到行为主动、再到意识自觉的递进,让“知法、懂法、用法”的观念成为伴随成长的内在自觉。

从“按需设内容”到“五感创路径”,再到“三维见成效”,“五感护童・法润龙溪”工坊不仅提供儿童法治教育的“可复制模式”,更让法治精神以温暖有趣的方式扎根童心,为孩子成长筑牢法治防线。

 
主办单位:常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文明热线:0519-85680855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