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至11月3日,秋夜的宋剑湖畔,总飘着让人驻足的声息——要么是广场上锡剧《珍珠塔》的婉转唱腔,戏迷们搬着小凳子围得里三层外三层;要么是礼堂里金牌工人颁奖的热烈掌声,比车间里的机器声更让人振奋。
“金牌工人”的奋斗故事与“王兰英”的戏曲IP在此交汇,遥观镇向大家展示了地缘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它既能铸就产业的脊梁,也能浸润百姓的日常。
流淌在血脉里的锡剧基因
“以前田埂上、广播里全是锡剧调,现在家门口就能听名家唱!”老戏迷姜丽攥着戏票,眼睛盯着台上翻飞的水袖,嘴里还跟着哼“方卿别母”的选段。
遥观的锡剧展演,没选在华丽剧院,偏偏把戏台搭在露天广场——就为了让吴侬软语接足“地气”。六部经典连演,《清风亭》的孝义故事让大爷大妈抹眼泪,《珍珠塔》的王派唱腔让年轻人也掏出手机录视频。
没人比遥观人更懂锡剧的分量。这里是锡剧大师王兰英的家乡,如今更是“江苏省锡剧之乡”。王兰英大剧院里,不仅有大师生平馆供人“打卡”,还成了戏迷交流的“根据地”;镇上5支骨干锡剧队、10多个爱好协会,近千号人凑在一起,一年中仅群众自发的演出就超500场,覆盖10万人次。
这里从纪念一位大师,转向构建一个完整的锡剧文化生态。
“沙家浜,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在宋剑湖小学的“王兰英锡剧课程基地”里,四年级的诗梦雅和同学们正一板一眼地练习着唱腔与身段。诗梦雅学了一年多,不仅能唱《沙家浜》,还能讲出戏里的历史故事:“以前觉得锡剧老气,现在才知道有多好听!”
学校从二年级选苗子,请专业老师逐字正音,连走廊都挂满锡剧手工画,把“乡音”种进了孩子心里。
如今,常州还专门为锡剧立法,设了“锡剧日”,遥观这波“活态传承”,硬是让百年老戏唱出了新滋味。
车间里的“明星”与匠心传承
若说锡剧暖的是人心,那金牌工人燃的就是遥观的“工业魂”。
10月25日起,连续3晚,职工歌手大赛上,来自镇内十家龙头企业的“产业好声音”轮番登场,一展当代工人的别样风采。
这些平日里在生产线忙碌的工人,走上舞台毫不怯场。车间里打磨零件的手握起麦克风,流水线上专注的眼神望向观众,一股质朴而真诚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台下工友们的欢呼声、掌声一浪高过一浪——这是属于劳动者自己的演唱会。
“没想到咱们厂里藏着这么多歌星!”一名观众兴奋地说。这些“金牌工人”用歌声唱出了产业工人的精气神,展现了遥观制造业大镇的文化软实力。
“劳动创造价值,匠心铸就辉煌!”职工歌手大赛期间,第五届“金牌工人”颁奖典礼同步进行,气氛热烈。
当聚光灯打在胡云龙、梅利清、金晓蓓等20位来自不同企业的优秀劳动者身上时,他们接过的不仅是一本荣誉证书,更是这座工业重镇对“工匠精神”的最高礼赞。
这份名单,堪称遥观镇产业发展的“精英图谱”。从德励达公司的设备主管胡云龙,到强力新材的应用技术开发组主任金晓蓓,再到运控公司的研发部经理张博……他们或许岗位不同,但都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平凡岗位上打磨出不平凡的技艺。
“这份荣誉,是对我们一线工人最大的肯定!”一位获奖者难掩激动。
在遥观,工业产值亮眼的背后,正是这些“金牌工人”撑起来的底气;而把“尊重劳动者”放进文化里,也让这座工业重镇多了份温暖的烟火气。
工业与文化的“双向奔赴”
一手擦亮“金牌工人”的工业名片,一手深耕“王兰英”的文化IP,遥观镇巧妙地让工业文明与传统文化实现了一场“双向奔赴”。
这种融合并非偶然。遥观镇正持续推进锡剧文化发展行动三年计划,围绕“强基、传承、惠民、精品、出圈、开发”六大行动,着力打造精品剧目、培育专业团队。“我们将‘送戏下乡’作为百场文艺演出的核心,创新采用‘以需定供’模式,精准对接群众喜好。”遥观镇社会事务办秦妤介绍。这些文化活动,如同毛细血管,将文化的养分输送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
礼遇产业工人,推进“金牌工人”的评选,则为这片土地注入了坚实的“匠魂”。据悉,遥观镇已连续五年推选“金牌工人”,还为在遥观工作30年的产业工人颁发“光荣在遥30年”纪念章,截至目前,该镇拥有“金牌工人”98名,“光荣在遥30年”职工625名。
偶尔也有远方的客人来添彩,比如新疆尼勒克艺术团的歌舞带来的异域风情让人眼前一亮。但遥观人心里最亲的,始终是宋剑湖畔的锡剧调、车间里的工匠魂。
清婉吴音,回荡在宋剑湖畔;匠星闪烁,照亮了产业未来,这座小镇用自己的方式证明:最动人的文化,从来都扎根在脚下的土地,生长在身边人的故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