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集市“接力”,如何重塑社区生态?
在武进区湖塘镇,近半年来连续举办的9场“好市连连传”文明集市,正掀起一场社区文明实践的新浪潮,惠及数万名居民。
文明大餐“灶台”
搭在群众家门口
湖塘镇于2011年便完成了撤村建居,社区发展起步早、社工队伍成熟。同时,湖塘作为服务业大镇,新市民占六成以上,人员构成复杂、需求不一,社区治理难度很大。
以“文明实践”为治理线索,“好市连连传”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由武进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中心、湖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武进人民商场合力打造,旨在向湖塘镇45个社区、55万居民进行“好市”传递。
活动规模大、战线长,如何办得好、可复制?“我们通过探索‘公益+市场+基金’的文明集市模式,把文明大餐‘灶台’前移搭在群众家门口,保证每个月至少办一场。”湖塘镇党委委员陈黎云介绍。
武进人民商场作为市场运营主体,成立“易家人志愿服务中心”,定向招募名特优老字号商户、非遗手作摊位及公益服务摊位,并登记入册实行规范管理。通过商业摊位租赁收益反哺公益服务,形成“市场运作反哺公益”的良性循环。此外,“易家人”文明实践专项基金首笔注入10万元,确保资金流向“透明可溯”,为项目长期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不炒“大锅饭”
只做“定制菜”
“用看完的书换了一袋蔬菜,太好玩了!”4月,来自湖塘桥实验幼儿园的陈思羽和妈妈陈楠参与了“好市连连传”北庙桥社区站的活动。陈楠表示,之前在花园社区站的集市买了很多年货,还拿了对联,两场集市的体验很不一样。
“好市连连传”可复制的运营模式是“中央厨房”,但这个厨房不炒“大锅饭”,只做“定制菜”,通过结合时间节点、社区特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设置内容,让文明集市更加多元。比如,北庙桥社区站紧扣全民阅读月主题,推出阅读盲盒挑战、阅读故事分享等多个互动活动;“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开到武进新天地社区,带来特色表演的同时,发布2025年武进区首批文艺精品惠民菜单。每场集市都涵盖“线上+线下”“室内+室外”“台上+台下”,直达社区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今年,湖塘镇预计举办17场“好市连连传”文明集市,涵盖节气、传统节日、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国际志愿者日等多个主题。
三级联动
拉好“合伙人”
摊头摆好,如何把人“吆喝”来,甚至不“吆喝”也能把人引来?湖塘镇通过三级联动队伍建设,拉来各方“合伙人”进行资源置换,实现全民参与、多元主体、共建共享。
在“好市连连传”首站南都社区,“社区合伙人”阳湖救援队队员刘刚带来了AED急救知识。“已经和社区合作好几年,每年给物业工作人员、网格员、居民开展2—3场集中培训,这次把课堂搬到了集市上,把急救知识教给更多居民。”刘刚说。
以空间换资源、以场地换服务,更多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专业资源被接入——
聚湖社区引入江苏理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常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刘海粟小学等,开设“聚能课堂”,为青少年提供科普实验、手工制作等趣味课程;武进区卫健局的中医义诊天团作为文明集市的“常客”,带来养生茶套餐,场场爆满……
武进人民商场的社区食堂成为全市首个入驻商业体的助餐项目,设老人助餐区、社会餐饮区及陕西安康爱心助餐点;湖塘镇文化站每月举办湖塘非遗开放体验日;“新就业群体友好商圈”武进万达广场吸纳外卖小哥加入外卖义哥常安联盟志愿者队伍……
此外,16支理论政策宣讲、文化体育服务、卫生健康救护专业志愿服务队和6支商圈志愿服务队搭台唱戏,带动老百姓从文明实践的跟随者变为主动参与者。
随着这场集市“接力”走深走实,居民到家门口的文明集市“加个餐”,在摊头互动活动中“添个菜”,已融入日常、化作经常。(本报记者 殷雯馨 高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