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岸阔风正劲,扬帆起航恰逢时。
今年5月,万亿常州的壮丽航程再添一抹绚烂:荣膺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不难发现,物质日益富足的常州,对精神富有同样孜孜以求、毫不懈怠。近年来,常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聚焦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价值引领、文明实践、文化服务等领域的一系列新实践、新探索,让文明之风浸润城乡大地。
文明,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幸福。一路走来,统筹物质增长与精神提升的常州实践结出了累累硕果,“精神富有”正日渐成为万亿常州的显著标识。
一只“江南燕”,衔来春色润人心
近日,新北区运河思政·江南燕语——“大手拉小手 共上思政课”首场活动在奔牛镇润土瓜蔬合作社的大棚里举行,九里小学的学生们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张道衡的带领下探索土地的奥秘,激发起爱祖国、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为推动实现“精神富有”的常州实践,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航定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同时以江南文化、工商文化、红色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展现常州特色。在此基础上,积极打造“理论江南燕”工作品牌,在全省率先建立理论宣讲数据感知平台和理论传播工作室,推出“江南燕·行走的思政课”“江南燕理论小剧场”等特色项目,每年开展基层理论宣讲1万余场、覆盖群众超50万人次,在全市各地打造“龙城讲坛”“宁晓理”“桑榆云讲堂”等百余个覆盖基层的理论宣讲阵地品牌,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如春燕般飞进寻常百姓家。
人无精神则不立,如何确保市民在精神上更加站得住、站得稳?我市坚持常态化开展信仰教育,组织开展“常学党史 常习思想”新时代文明实践“十百千万”行动,成立全国首家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连续举办七届常州市红色故事宣讲大赛,先后编创《白云溪上》《水西百忆》《觅渡》等一批原创文艺作品,并加强正能量网络产品的生产、供给、传播,《苏建国和他的75年》《“江南燕”大思政课》入选中央网信办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
从精神“立得住”到“精神富有”,常州也有自己的关键抓手——已然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品牌的道德讲堂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道德讲堂的发源地,16年来,我市共建成道德讲堂超1万个,这些阵地坚持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始终把涵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讲堂中心任务,推动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使道德融入百姓生活、讲堂推动文明新风。通过道德讲堂,我市37名江苏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9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118人(组)“中国好人”的事迹得到生动展示,在全社会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一曲“幸福歌”,唱响为民主旋律
“外面热得像火烧,菜场阵阵送凉风。更别提这里干净整洁,还有很多特色美食,我们年轻人都渐渐爱上买菜了。”焕新归来两年后,翠竹市集依然不断赢得市民的真心点赞。和翠竹市集一样,一批面貌老旧、功能缺失、购物体验差的老菜场,也在不断地蝶变新生,成了广受市民好评的“网红菜场”。经过管理的优化提升,如今,常州的“菜篮子”既兜得住“烟火气”又盛得下“文明风”,实现了商户和消费者在文明行为上的携手共进。
一座更高水平、更高质量、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必然是宜居宜业、近悦远来、人民满意的美丽之城、温暖之城、幸福之城。近年来,我市在文明城市建设中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每年都会推出一批年度重点攻坚项目,着力解决一批城市发展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毛细血管”问题,用城市文明绘就常州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美好蓝图。近年来,有力有序、分批分类解决了50多项痛点堵点问题,完成310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改造提升全市农贸市场34家,建成精品街道213条、口袋公园160座,使城市不仅有了“颜值”,更有了“气质”。
群众性是文明城市建设的本质属性。我市在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为民、靠民的原则,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建设的“主角”,让全体市民都能从共建共治中共享文明创建成果。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文明来敲门”工作,每年组织志愿者进社区、进楼栋、进家庭,与市民开展面对面座谈交流,宣传创建知识,倾听居民心声,征求居民意见建议。同时,我市还注重用好12345市长热线和“文明眼”“曝光台”等监督平台,完善市民表达、监督、反馈机制。其中,2024年,12345征集和处置文明城市建设相关群众意见建议十余万条,办结率达100%。民心、民意、民力引导发挥好了,全民参与、全城联动、全域同创的生动局面便在龙城大地全面铺展。
一城“文明风”,城乡大地焕新颜
曾经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面临较大压力的天宁区郑陆镇,通过抓实做细“三标融合”,打了一场漂亮的城乡治理“翻身仗”。郑陆镇牟家村的村干部介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三标融合”的实行,通过体系融合、积分管理,改变了村集体资源的分配方式,让村干部和村民的“办不了”“不想办”,变成了“我来做”“我要做”。如今,村民家房前屋后的鸡鸭棚被自行拆除了,绿化带上也没人晒衣服、晾床单了,私倒垃圾有人管了,连出租屋里的外来户也在房东的督促下改掉了陋习。
在“精神富有”的常州实践中,我市注重突出精神文明塑形,以社会文明风尚的不断提升,实现城乡面貌的不断焕新。
除了“三标融合”等体制机制的创新,我市在建设城市文明过程中还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把文明阵地建在了广大市民身边。全市先后建成107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480个行业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文明常在”网络云平台入驻志愿者队伍超3700支,活跃用户超87万人,每年开展文明实践活动8万余场,打造了“点亮星夜”“百名局长、百名专家、百名文体骨干进所站”等一批品牌活动,形成了“好市连连转”“宝塔湾星空夜肆”等一批特色文明集市,文明实践实现了城乡全域有形有效覆盖。
精神世界的丰富,离不开优秀文化、灿烂文明的浸润滋养。为此,我市不断探索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形成覆盖全市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秋白书苑”累计接待读者超1000万人次。提档升级“文化100”“文化点亮生活”等文化惠民工程,打造“中吴文化系列活动”惠民品牌,每年开展精品文化惠民演出千余场,“青果思享会”“书香飘万家”等一批项目品牌为“精神富有”提供了新动能新优势。
当前,“苏超”常州比赛所展现的精气神正不断映射市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向上向善向美的文明风尚正不断内化为市民群众的言行准则,优质的文化服务正不断充盈着市民群众的精神生活。“精神富有”之路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常州将加快探索“建设城市文明”的新路径、新模式,用精神文明的画笔描绘出城市的美丽底色。(董心悦 朱雅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