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晚,常州奥体中心的灯光如昼,苏超联赛的呐喊声浪几乎要掀翻顶棚。赛场内,球员们的攻防激战正酣;看台上,几位拿着笔记本和相机的年轻人格外专注。他们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绿茵筑梦实践团”的成员们,他们盯赛场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从观众席上的互动游戏,到场馆外的周边售卖摊位,再到赛事背后牵动的一串经济链条,都被他们细致记录热烈讨论。
“这是我们暑期调研的关键一站。”实践团成员小闵同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观众入场高峰时段、周边商品销量占比,这不是他们第一次聚焦“体育赛事+文旅振兴”这一主题。早在7月,同学们就已经在常州文化广场开展初步调研,探索“体育赛事”和“文旅振兴”之间擦出的火花。
赛前的观众互动区,成了实践团的“移动调研点”。“你看那个萝卜干炒饭摊位,从下午到现在就没停过!”常州球迷张先生指着不远处排起的长队,语气里满是自豪,“就因为苏超联赛,咱们常州萝卜干名气越来越响亮!”来自溧阳天目湖镇的李女士,是特意带着家人来看球的,在场外喝到了鱼汤,“希望好多外地球迷看完球,去天目湖再尝尝鲜。”她笑着说。
大学生们在调研报告中写到:这场足球盛宴不仅点燃了球迷的热情,更实实在在带活了周边乡村经济。大量游客涌入,使常州新北区甚至其他辖市区的民宿和农家乐迎来“旺季中的旺季”。比如西夏墅青野东南民宿酒店,仅比赛日一晚的人流量,就相当于淡季时一个月文旅活动的收入水平。本地农产品也借势出圈,销量大幅攀升。体育赛事通过其强大的“引流效应”和“品牌联动”,为文旅振兴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