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既有歌谣、颂赞之意:“诗守南楚,民作谣言”;又有诋毁、诽谤之意:“在政烦忧,谣言远闻”。这里的谣言有正面的意思,也有负面的内容,可见受到谣言困扰,亦是古今共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也逐步发展成为社会治理的顽疾。数据显示,2024年,公安机关全年侦办网络谣言案件4.2万余起,查处造谣传谣违法犯罪人员4.7万余人,清理网络谣言信息252万余条。“防不胜防”,成为公众面对网络谣言时的第一反应。
随着大数据时代日新月异,网络谣言展现出了“技术加持、伪装升级、动机异化、创伤难愈”等多类特征,仿佛几座大山,给社会治理带来重大挑战。
第一重山:技术作恶,真假难辨。AI合成技术让造假进入“亲妈不识”的魔幻时代。例如,某短视频平台曾出现“某院士谈养生秘诀”的伪造视频,面部表情自然,语音语调惟妙惟肖,三天点击量破亿;又有某地政务公众号被黑客篡改政策文件,导致数百群众误访办事窗口。真相像气喘吁吁的追赶者,永远落后谣言一个身位。
第二重山:伪装精巧,乱人心智。谣言披着“科学马甲”登堂入室。养生帖里九句真话掺一句假,反常识内容藏身在专业术语背后;灾难现场“家属求助”的信息配发真实定位,却在最后虚构收款码暴露了险恶用心;伪造的“红头文件”套用标准格式,仅改动关键文字便能骗过不少媒体的眼睛,掀起一场场舆论风暴。这些“夹心谣言”,如同裹了糖衣的药片,迷惑性极强。
第三重山:动机叵测,暗流涌动。从谋财转向诛心,从个体作恶演变为团伙犯罪。某境外势力炮制“某地强制搬迁”谣言,试图挑动干群矛盾;黑公关公司批量生产企业负面帖,明码标价“删帖服务”,从几百到数万、数十万元开价;甚至有极端分子伪造执法视频,煽动群体对抗。治理这类谣言如同抽丝剥茧,需要跨部门协同作战。
第四重山:创伤难愈,信任崩塌。企业遭遇“上市前中枪”,城市陷入“污名化困境”,个人经历“社会性死亡”,一桩桩、一件件,就像打破的瓷器,纵使精心修补,裂痕却永远存在。例如,某地因“毒蔬菜”谣言损失数亿产业。当“狼来了”的警报频繁拉响,最终受损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根基。
防谣如同中医问诊,讲究一个“望闻问切”,综合施策。普通网民要当好“谣言过滤器”,既要有“火眼金睛”,也要懂“及时止损”。
望其形:溯源查证看门道。线上看文,线下看人。遇信息先看“户口本”——未认证账号发布重大新闻,就好比菜市场大妈突然开口谈核物理,信之前心底先打个问号;认证账号跨界发言,如牙科医生跑去点评心脏病,美容博主发声控诉新能源行业内卷等,可信度都要打个折扣。某地还曾出现冒充应急管理部门的救援募捐,后被网友通过官网比对戳穿。
闻其味:逻辑推敲破迷障。反常多为妖。完整拍摄的家庭冲突视频,自带BGM的救助现场,这些“完美剧本”往往暗藏猫腻。就像某地“拾金不昧求转发”事件,既有高清身份证照片又留私人号码,明显违背常理,换位思考也知道交给警察最稳妥。
问其源:顺藤摸瓜找病根。真相藏在细节里。社群传播要追“信息链”,政府通告可打“求证电话”,新闻报道善用“时间戳”,同样的内容在不同时间已在网上传播,大概率有伪造嫌疑。某地洪灾期间“堤坝塌方”谣言,就是网友通过查询水利部实时监测数据破除的。
切其脉:交叉验证断虚实。孤证不立,兼听则明。遇重大消息要“三查”:查官方通报、查权威信源、查历史信息。须知要让群众信服,不仅要以德服人,更要以理服人。例如某企业被曝“使用地沟油”,调查组通过比对检测报告、供货票据、监管部门记录等方式形成证据闭环,最终让谣言不攻自破。
谣言治理是场立体战,需打好“组合拳”,既要“天网恢恢”,也要“群防群治”。
锻造技术盾牌:建立“监测-研判-辟谣-反馈”数字闭环,加大对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腾讯较真辟谣等平台科普推广力度,让群众随手可验、随时求证。
激活民间防线:探索组建“银发巡逻队”“校园哨兵岗”等志愿者队伍,发挥“本地大V”“行业达人”的哨点作用。如常州组建辟谣联盟,汇集医生、教师、律师等专业人士,在黄金4小时内扑灭多起疫情谣言。
压实平台担子:对重复造谣者实行“黄牌警告-红牌罚下”机制,要求平台对重复发布谣言账号采取“限流-禁言-封号”阶梯处罚,并公开处置结果。建立“谣言熔断”机制,对重大舆情,例如灾情类信息未经核验不得进入热搜榜单。
亮出法治利剑:用“杭州取快递女子案”等典型案例树立司法标杆,对造谣产业链实施“连根拔起”式打击,建立“谣言黑名单”等制度,将恶意造谣者纳入征信体系。
治谣如治水,堵疏要结合。既要建立“数字堤坝”拦截洪水,也要开凿“信任河道”疏导焦虑。历史长河奔涌向前,眼前的惊涛骇浪终将化作朵朵浪花。保持战略定力,涵养理性心态,我们定能翻越谣言“四重山”,守护清朗网络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