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困难,找英英。”这是天宁街道小东门桥社区居民们的口头禅。
居民口中的“英英”,是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蒋英英。自2006年入党以来,她始终扎根一线,将社区打造成温馨和谐的家园,成为居民名副其实的“贴心人”。
主心骨
蒋英英常说,党建工作是社区治理的核心,只有把党员力量凝聚起来,才能更好地服务居民。她创新打造了“梧桐柏杏”党建品牌,组织开展“流动小板凳”宣讲活动,用方言解读政策,让高龄老人也能听懂惠民举措;她带头清理楼道堆积物,带动50余名退休党员主动加入;身为河长,她带领32名党员志愿者清理关河沿岸垃圾,守护美丽河堤。
在她的带动下,社区成立了2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银龄护苗”队伍的退休教师们,义务到属地九洲幼儿园开展校园文明劝导、交通疏导等志愿服务;“唠唠嗑”调解队的阿姨们,上门陪独居、空巢老人聊天,给他们带去精神慰藉。
她推进的“党建+网格”管理模式让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去年7月,网格长在巡查中发现景福苑小区地下管道堵塞,当天就联动物业和施工队连夜抢修,避免了污水外溢影响居民出行。
贴心人
蒋英英的手机通讯录里,存着1000多位居民的电话,备注着“张奶奶降压药该买了”“李师傅家漏水需跟进”等细节。
为解决东苑小区电动自行车乱停乱充电问题,她连续一周蹲点观察,发起“柏杏大碗茶”议事会,邀请居民喝茶讨论。有居民提议:“92号楼下那块空地闲置多年,不如改造成充电棚。”她立刻带着物业人员、网格长实地丈量,把议事成果晒在朋友圈:“初步确认选址,下一步对接供电公司。”居民留言达87条,最终,仅用28天充电棚就建成,可同时容纳50辆车充电。
老旧小区改造中,她为争取电梯加装名额,带着设计图纸跑遍12栋居民楼,给60岁以上老人逐户讲解政策。75岁的王大爷起初担心影响采光,她便请来工程师现场演示日照模拟,又协调施工方调整电梯井位置,最终该单元成为小区内首个成功加装电梯的楼栋。
如今,东苑小区不仅道路平整、绿化葱郁,还新增了智能门禁和充电桩。老人们常常感慨:“英英让老小区越来越年轻!”
新家园
为让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蒋英英策划的“熟人社区”项目颇具巧思:熟人节上,社区准备了形式多样的手举牌、拍照框、打卡点,让居民们留下美好瞬间;鼓励成立“花友汇”,带动社区的绿植爱好者一起交流;百余张居民提供的老照片组成了鎏金记忆廊,老党员朱慧萍给新居民们介绍起了小区的变迁……这些活动让原本陌生的邻居渐渐熟悉。
她探索的“空间合伙人”模式更让社区焕发活力,目前已有两家社会组织入驻。“柏杏大联盟”已集结120余家爱心单位,其中超市每周为高龄老人提供免费送货上门服务,医院每月派专家来社区义诊,形成了“居民有需求、联盟有响应”的服务闭环。
从晨曦微露到暮色沉沉,蒋英英的微信步数日均超2万步。她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记着200余件已办结的民生小事:2023年4月12日,帮陈大爷申请廉租房补贴;2024年7月5日,协调解决23号楼屋顶漏水问题;2025年3月25日,联系物业处理电梯故障……这些字迹里,藏着一名基层党员最朴素的初心——正如她常说的:“社区是我家,居民是家人,把家人的事办好,就是我最该干的事。”(汤怡晨 葛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