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央视《新闻联播》的镜头对准了天宁区茶山街道清凉新村第二社区的一个特殊角落——“阳光馨愿残疾人之家”,负责人姜国宝面对全国观众,分享了他的奋斗心声。
姜国宝曾是一名依靠手摇轮椅出行的残疾人,“冬天手冻得通红,夏天汗流浃背”是过往生活的真实写照。来到“阳光馨愿残疾人之家”后,社区请来老师教学,姜国宝从简单组装开始,一步步学习手工活技能。如今,他不仅实现了稳定的“家门口就业”,月收入翻了好几倍,更是开上了残疾人专用汽车,生活迎来了曾经“想都不敢想”的改变。
这次出镜不仅是对姜国宝个人努力的肯定,更让“阳光馨愿残疾人之家”这个致力于满足残疾人需求的基层组织走入了全国视野。
姜国宝介绍,“阳光馨愿残疾人之家”成立于2017年,从最初仅有8名成员、以种植蔬菜为主的“开心农场”,演变成一个拥有26名残疾人成员、代工业务多元的“乐业工坊”。他们主动拥抱市场,通过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寻找可代工项目。2024年初,这里成功接到了出口日本的“数字气球”代工订单,证明了其过硬的生产能力与产品质量。多年来,“阳光馨愿残疾人之家”累计服务44名残疾人,并成功将多名技术成熟的成员输送至合作工厂,实现了从辅助性就业到稳定就业的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阳光馨愿残疾人之家”的代工项目也展现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敏锐——通过手中缝制的COSPLAY服饰,成员们真切地触摸到了年轻人喜爱的二次元文化脉搏;而精心制作的“棉花娃娃”服饰,更让他们融入了时兴的“谷子经济”潮流。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产品,是他们连接外部世界、感受社会发展的桥梁。
“阳光馨愿残疾人之家”还与常州市东方小学合作,将种植基地变为“种植+送教”的校本课程;在承接代工项目的同时,也不忘向常州市中吴实验学校传授就业经验。这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技能培训,它让参与者重拾尊严与自信,从被动的受助者,成长为创造价值的劳动者、传授经验的老师,乃至回馈社会的引领者,真正实现了从“满足自身”到“助人自助”的深刻跨越。
而“阳光馨愿残疾人之家”的活力,并非天宁区的孤例。“全区共有13个残疾人之家,共同为300余名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与辅助性就业等服务,其中有200余人从事辅助性就业。”天宁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姜恒介绍。
为了确保这个体系运转顺畅,设立在茶山街道红梅村的天宁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资源调配中心扮演着“中枢大脑”的角色,自2021年起便负责全区辅助性就业项目的资源调配与物流支持,历年来提供了超过十种不同类型的就业产品,确保残疾人之家始终“有活干”。
从一个个点的活跃,到一张网的协同,最终要实现的是个体与社区价值的共同升华。“未来,我们将持续优化‘残疾人之家’服务网络,深化拓展辅助性就业项目资源,积极链接市场新需求,助力更多残疾人提升技能、融入社会,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携手前行。”天宁区残联理事长沈仲亮说。
|